胡安东:也要防止地王“上山下乡”


   这几天,央企夺地王遭舆论强烈抨击,但地王岂止在皇城根脚下,与广西南宁“山歌广场”毗邻的金浦路141-1号地块,两会期间也以每亩8650万元、总价15.9亿元成交,由此创造出广西土地出让史上的新地王。

这同样是一次最不讲“政治”的土地拍卖,因为拍卖期间,正好是代表、委员们痛批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日子。

对广西地王是否“生不逢时”我倒没什么特别感觉,而是觉得最近许多大开发商把拍卖槌指向二、三线城市,有可能推动更多的地王“上山下乡”。

 比如广西这个“山歌之乡”,即便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概念,过去土地每亩也很少能达到7位数。为什么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土地拍卖遭遇“倒春寒”时,这里却出现了亢奋的“三月阳春”?

 当然有很多观点支撑着二、三线城市向好的理论。其中最热闹的就是“蚁族返乡论”,认为受金融危机和大城市膨胀等因素影响,“80后”回归二、三线城市已是大势所趋。这样的结果,自然会使更多年轻人群转向二、三线城市,而随之带动住宅实际需求的水涨船高。

事实果真如此吗?起码从目前二、三线城市地价的飞速增长看,我对蚁族返乡拉动住宅消费表示怀疑,因为以目前二、三线城市的人均实际收入看,在这些城市买房的前景并不乐观,恐怕那些年轻人群还没返回家乡,那里的房价就又要将他们赶往“三、四线城市”去了。

我们知道,去年十大主流房企在二、三线城市的土地储备比重高达81%。这组数据几乎是5年前大房企扎堆一线城市的翻版。这不由让人想起“昨天的一线城市就是今天的二、三线城市”这句警句。实际上,二、三线城市的地价和房价去年就已大幅度上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些二、三线冷门城市,如金华、西安、海口等地的房价涨幅都渐渐开始接棒一线城市,成为房价上涨的另一条看不见的战线。就连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也认为:“一些企业和资本已开始向二、三线城市乃至中心村镇转移,造成那里的房价上涨。”

虽然两会后,一些二、三线城市的政府官员都纷纷表示,有决心把过快上涨的地价、房价势头控制下来,但倘若继续将土地出让金作为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那么地王向二、三线城市的转移和搬家恐怕无法避免。这一点,地王在广西的“上山下乡”就是一个信号。

其实,房地产要想在更多二、三线城市发展没错,错就错在地方政府太倚重城市化扩容的威力,而不愿放弃对地王的依赖。具有意味的是,就在两会期间,有十多个二、三线城市的主政官员,发表了欢迎年轻人群到当地工作热情洋溢的讲话。不知道他们届时有多少公共租赁房可作提供?毕竟地价和房价的涨速是难以支持他们这些“欢迎词”的。

问题的关键还在,如果二、三线城市无法将地价降下来,将保障性住房的基础打牢,即便有再多的地王“上山下乡”,也可能难逃一线城市过往“成也地王败也地王的”的覆辙。(3月17日《中国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