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碎片:历史上的“灭佛”(续)


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灭佛”的皇帝是南北朝时期北周的武帝,不过,这位皇帝与他的前辈,第一次大规模“灭佛”的北魏太武帝采取暴力措施不同,他更多的是采用文的方式来做这件事。由于前面所说的北魏文成帝的“兴佛”以及其后的一些帝王的支持,到了北周武的时候,佛教再次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为了处理佛教的事情,周武帝于天和元年(公元566年),到建德三年(公元574年),整整用了8年的时间,非常投入的召集了至少12次御前会议,围绕意识形态,认真细致的大做工作,制造舆论,统一思想。

据《周书·武帝纪》记载,天和元年(公元566年)的某一天,周武帝下诏令群臣到正武英殿,听他亲自讲解儒家经典《礼记》。这一专题性的讲座在两年后的某一天,在大德殿又进行了一次,而且这次的讲座,听众除了群臣之外,还特邀了沙门(和尚)与道士们。

天和四年(公元569年)二月,周武帝再次召集文武百官以及佛道两方面的人物,集中到大德殿进行讨论,议题是佛道二教的教义问题。同样的问题在当年的三月十五日又再次由皇帝召集僧人、道人和名儒讨论三家的优劣。最后由周武帝亲自打分,结果是:道教第一,儒教第二,佛教排在第三。此时,皇帝的倾向性已经非常明显。果然,5天之后,皇帝即亲自宣布:儒道二教为国家长期尊崇,而佛教是后来的,所以,朕的意思是不立此教。但是由于群臣的反对,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然而,周武帝并没有放弃他的雄心,到了建德二年(公元573年)十二月,皇上又将群臣、和尚、道士等等一干人召集到一起,排列儒、道、佛“三教”的顺序。结果,经过皇上不懈的努力,在长时间的讨论之后,结果是儒为先,道次之,佛仍然是最后。

不过,这位极有耐心的皇帝到此并没有结束收场,而是给了道与佛两家一次辩论的机会,并给了双方5个月的时间做准备。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五月,皇帝在太极殿中亲自“鸣锣开市”,宣布辩论开始,结果道士败下阵来(《续高僧传·智炫传》记载)。没有取得预想的结果,皇上很不高兴,很不客气的指责佛法“不净”,而主辩的僧人也很激动,指责道法更为“不净”。

于是,在辩论的第二天,皇帝作出了最终的决定:将佛教与道教一同取缔,所有僧、道勒令还俗,毁灭经、像,儒家礼典范围以外的一切宗教活动一律停止。原属寺院、道观的所有财产分给臣下,寺院、塔庙充作王公私产。还俗的僧人、道士一律充作平民。据《释任道林辩周武帝除佛法诏》记载,周武帝对于自己的这一做法颇为自豪,曾经得意地自夸说:“自从废除佛教以来,民众的徭役减轻,租调年增,军队数量增长,士气日盛,东取齐国、西进妖戎之地,国泰民安,这不是件好事吗?”

在其于3年后(公元577年)灭掉北齐之后,曾经一声令下,拆除了原北齐境内的4万座佛寺,300多万僧尼被迫还俗充实军、民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