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需要补上水利欠账的农田基础建设


干旱,需要补上水利欠账的农田基本建设

李华新

 

   去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正值抗旱救灾的关键时刻,319日至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云南省曲靖市,深入旱灾最严重的地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抗旱救灾工作。人民网322日报道 

   温家宝指出,目前全国旱情还在发展,北方地区和东部地区又出现低温寡照和雨雪冻害,农业生产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重视农业,切实做好当前的抗旱救灾工作,抓好春耕生产,千方百计保证今年农业有个好收成,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面对干旱,面对总理婉拒乡亲端来的茶水,总理在忍心喝下。这样的场景很感人。可是现在我们需要的并不都是这样的场面,而是需要面对如此多旱情,应该如何应对。

  在温总理所到的旱情严重的地方,当地农民就提到了水利建设的问题。温总理说,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不仅解决当前困难,还要从长远解决问题。我们来看看最新的情况, 云南抗旱指挥部称已投入23亿多元进行抗旱

自2009年9月以来,中国西南地区的贵州、云南、四川、广西、重庆普遍遭遇大范围持续干旱,其中贵州、云南等省部分地区更是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干旱范围和强度均突破历史极值。

贵州省水利部门负责人表示,由于自然条件和投入不足等历史原因,贵州省已建成的17893处蓄水工程中,中型水库仅34座,99.9%都是小型水库,总蓄水量不到20亿立方米,天干塘库干,抗旱能力自然不强。因为缺乏必要的水利设施,贵州的雨水蓄不住,地下水用不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贵州并不缺水。贵州的水既多又少,一对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折射的是贵州工程性缺水严重的现实:因为缺乏必要的水利设施,贵州的雨水蓄不住,地下水用不上,大量的水资源年复一年地白白流淌。

历史罕见的干旱气候,使多年积累的水利隐忧凸显出来。有关专家指出,中国南方地区降雨量大、气候湿润,群众“靠天吃饭”意识根深蒂固,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不够重视。“有些群众祖祖辈辈就居住靠近水源的地方,洗衣做饭种菜的水取之即来,他们对水资源的节约意识有待提高。”

现在看来由于气候的变化,干旱已经给原本多雨的西南地区敲响了警钟,而水利设施的不足,和不注意蓄水的生产习惯,现在已经使得该地区的表现迟到了苦头。

现在中央面对旱情,如何抗旱的问题也是非常关切,让群众有水吃,这是最基本的必须做到的要求,而对于如何建设完善水利设施,现在也是到了非常紧要的关头,据了解,在骨干水源工程建设上,贵州省先后启动了以中型水库建设为内容的“滋黔”一期工程、黔中水利大型枢纽工程等项目建设,随着一批项目建成投入使用,贵州省的水资源调蓄能力将显著增强。在长距离管道集中式输水上,全省最长输水管道已达到39公里,通过长距离管道输水已经解决了无水源地区的22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在利用地下水方面,2007年以来已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在缺水地区勘查钻探地下水成井231口,提供开发利用前景较好、近期可集中开发供水的地下河60条、岩溶泉210个,可解决18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