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附记:很久不上博文了,刚给一位退休教师沈逢桥老师写了一则序言,请朋友们指教!10.3.22)
徜徉山水间·序
2009年秋天,新疆教科所沈逢桥老师来山西,开会带旅游,逗留数日。我爱人与沈老师同行、很熟,又听说沈老师喜欢文学,发表过很多作品,便欣然前往拜望。我们带了一坛“老白汾”,就在旅馆小餐厅设便宴请沈老师。饭桌上,沈老师显得那样质朴、随和、健谈。我们谈新疆刚刚发生的暴乱,谈边疆独特的民情风俗以及王蒙、周涛在那里的创作,谈当下中学语文界的“乱象”及教师们的状况…… 话题散漫、轻松,让人觉得有一种一见如故、心灵相通的感觉。沈老师爱酒,杯盏不停,竟反客为主,“逼”着我多饮了一二杯。他说:过去当老师、搞教研,写的多是论文,捎带搞文学;现在退休了,要遍走名山大川,一心一意写散文。现在手头正编一本散文、随笔集,编好了请我写序言。我在敬佩之余,含糊地答应了他醉意中的要求。因为我清楚,我还没有为一位年长的教师作序的资格;我深知,写序其实是一件让人“作难”的事情。饭后,沈老师抱着半坛“老白汾”,脚步踉跄着上楼了,我也把他嘱托作序的事淡忘了。
但没过多久,沈逢桥老师真把编定的书稿发到了我的邮箱里。他的要求是诚恳的,我无由推辞。他在自述中说:“大学毕业当教师,三尺讲台,尽责尽职。1988年调新疆教育科研所,有幸走南去北,看过沙漠,听过松涛,流连过胡杨林,领略过戈壁风,为着边疆的教育事业,也为着梦里憧憬的人生。闲暇时总要写点东西,过去多为论文,现今又多了散文随笔,写写山,写写水,写写和山和水的情谊,于是就有了今天的这个集子。”沈老师的人生是幸福而充实的。当教师、精心育人,搞教研、献身边疆。工作之余又弄弄文学,教育文学相得益彰。退休了、自由了,纵情山水、沉浸文学。这是一种怎样淡泊、潇洒的人生!沈老师把他的集子取名《徜徉山水间》,文章大都是2008—2009年间所写。一律是游记散文随笔,长则三四千,短则一二千。从目录中,就可看到他这二年的行走足迹:浙江周庄、杭州西湖、陕西华山、西安古城、湖北黄岗、四川峨嵋、山东蓬莱、广东肇庆、厦门鼓浪屿、新疆博斯腾湖、山西绵山、五台山、常家大院、平遥古城…… 两年时间,他足迹走遍东南西北,真是一位“壮心不已”的“独行侠”了。其实,沈老师很多年前,就开始有意识地游历、写作了,且收获多多。我想,他对人文自然风景的“恋”,对散文写作的“爱”,应该是从青年时期、教书时候就开始了吧?
我想到一个萦怀已久的问题:语文教师与文学写作的关系。现在全国的语文教师总有几百万吧?教授、研究的是语言文学,但真正懂写作、搞创作的又有多少呢?我没有做过调查,肯定少而又少。譬如搞烹饪研究的人,却没有下厨炒过菜,体验过美味佳肴的制作奥妙,这就有点荒唐了!我从小学到大学经历过许多位语文老师,深深感受到:凡会写文章或兼搞创作的老师,他的课上得一定好,对学生的影响一定大。由此我偏激地认为:语文教师必须会写文章甚至能搞创作。一个不会写作的教师就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只有那些写作上有成就的教师,才能把思想、知识、艺术的种子真正撒播到学生的心田里。写得怎样并不重要,关键是要从其中领略语言文学的创造过程,继而在教学中解读出经典作品的内在肌理和神韵。
有沈老师的从教故事为证。我在网上搜索到一篇学生的博文,是回忆沈老师给他们上课的情景的:
他打开书,踱着步,开始读朱自清1927年写的《荷塘月色》这篇经典散文。他的阅读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时起时伏,时缓时急。一切杂音顿然隐匿,只有朗朗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优美的《荷塘月色》因着优美的诵读而钻进了人们的心灵,并且被深深地震撼了,打动了。
手捧书本的他三十七八岁,中等个,着装整齐,面庞清秀,有几分文人的飘逸,也有几分现代人的洒脱。
安静聆听的人们第一次体会了文字的美与力量,并且终生难忘。
他就是曾经在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三年任我们的班主任并教我们高中语文的老师:沈逢桥老师。
没有对作家作品的透彻了解,没有对散文创作的切身体验,能把一篇看似简单的散文,读得这样声情并茂、意味无穷、令人终生难忘吗?沈老师以他的写作实践成就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浇灌了学生的广袤心灵。一个教师,学生心智的成长,就是他最得意的作品啊!
关于沈逢桥老师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是这篇序言绕不开的话题。散文这一概念,就像一个大菜篮,写人的、纪事的、抒情的、哲理的等等尽可以收罗进去。而游记散文,是最常见的一个种类。记叙游历过程、描写重点风景、抒发思想感情,成为这类散文屡见不鲜的写作模式。只有在那些具有独创精神的作家那里,才可看到耳目一新的旅游散文。沈老师这几十篇游记散文,从创作思路和表现方法看,也很难说突破了固有的模式,有多少新鲜、独到的东西。其实沈老师写散文,更要紧的是充实自己、“自娱自乐”。到了一处人文的或自然的景点,流连其间,修身养性,增长知识,体悟人生…… 然后把所见所感诉诸笔端,给自己留一份记忆。别人读了,也生发一些启迪。事实上,这是一种最自然、最美好的写作状态。
沈老师毕竟是一位有着丰富的人生体验、厚实的文化素养的人,因此他的散文也体现出诸多特点。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是他在创作中折射出来的那种细微、鲜活的艺术感受。譬如《武夷岩茶》中写峡谷中高高低低茶树上的茶花:“茶树上的茶花,拇指大小,有无遮无拦开怀大笑的,有羞羞嗒嗒咧着樱桃小嘴的,有含苞而不放还只有个小骨朵的,或深或浅,都脱不了乳黄色,点缀在绿叶之中,弄得茶树硬是平添了几分婀娜,几分娇喘。”这是在写茶花,但却用了拟人手法,没有一种年轻的、阳光的心态,是不会有这样的艺术感受的。二是他在创作中流露出来的那种淡泊、洒脱的人生体验。譬如《先香在墙外的小镇》里写“我”与一对制作蚕丝被的老夫妇对话:“交谈中得知,两夫妇开这小店,已经有年头了,‘不求赚多,但够生活即可’,‘很安逸了!’口吻里,含着很可心很恬淡的味儿;说及蚕丝被中掺假或以次料充塞其中的事,老师傅一脸肃然,说那事是绝不能做的,做一次一辈子心里不得安宁。老师傅说这些话时,老妇也是一副陶然的样子。”这是“我”对老夫妇人生境界的领悟,也是对自己人生追求的表述。这样的描写在集子中多次可见。三是他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准确、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思。譬如在《被叫小了的常家大院》中,写“我”徘徊在常家大院,深切认识到:“中国有句古话说,富不过三代。而常氏家族延续六代,长达300余年,富甲天下,又筑起千米城堡,俨然一世外桃园,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在使然?读书、受教育。”
“常家连富六代,除了诚实经商外,全得益于这种对教育的重视。”沈老师一生从教,因此最懂得教育的重要和力量,一下子就把握住了常家兴盛的根本原因。
沈老师散文创作的特色自然不只这三点,细细品读还会得到更多。我真诚期望广大读者特别是中学语文老师,能喜欢、走近沈老师和他的散文。
是为序。
段崇轩
2010年3月21日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