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闭幕的掌声刚落,望京土地拍卖的槌声就起,在某央企的“地王”夺标助力下,望京的房价打了鸡血一样的一夜飙涨。
“央企”,一个中国特色浓郁的称谓,似乎总在大家想念它们的时候看不见它们的身影(西南干旱,陈光标又出来呼吁慈善了,央企呢?),而在大家不想见它们的时候冒出来(汽油涨价,煤矿改制,土地竞价...)
而“央企”的身份,也在政府部门和企业、公益机构和商业组织之间飘忽不定。它究竟是哪一种角色,完全取决于它的需要。所以,央企很像有些女人,在恋爱和婚姻的状况中,有时候女权主义,有时候平等主义,有时候又封建主义。总而言之,完全看时局“因您而变”。譬如,经营亏损的时候,动若脱兔,要国家巨额的补贴,但是,盈利超过上千亿的时候,却静如处子,除了去装修装修大楼,买买上百万的一盏灯。
针对“国进民退”的争论至今方兴未艾。在钢铁、化工、煤炭、民航、公路、电力、金融、房地产等有利可图的行业,无时无刻不能看到央企操劳的身影,而民营企业在这个过程里面,似乎节节退守。
那么,对于汽车行业呢?尽管趋势没有上述行业那么明显,但“央企”强大的实力,还是会让那些体系外的民营汽车品牌,感到不寒而栗。仅举两个最新的例子:
第一,长安汽车通过和中航的整合,不当小弟弟了,一下子把自己变成了老二。这是兵装集团和中航两家“央企”的对接;
第二,国家电网、中石化、中海油、南方电网、中石油等五家“央企”已经在全国范围竞相圈地,投资充电站。
与之相比,吉利竞购沃尔沃、比亚迪投资电动车,与央企的鸿篇巨制相比,是显得那么弱不禁风、寒酸的小手笔。
所以说,“自主品牌”从来都是一个笼统而且自作多情的定义。因为,在自主品牌里,其实有“央企自主品牌”、“非央企国有自主品牌”和“民营自主品牌”三个阵营,彼此之间也从来都是泾渭分明的发展逻辑。
别看吉利、比亚迪、长城之类现在折腾得挺欢,但本质上,它们都逃脱不了“央企”密布下的捕兽夹。这些夹子,既来自于行政权力下汽车制造环节央企的“非理性”成长,也来自于对国有资本对于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垄断,造车,用钢铁,要“央企”;开车,用石油,要“央企”;不用石油,用电,也得“央企”;发展企业,要融资找银行,还得“央企”...
如果中国的汽车产业,最终像美国一样,整合得只剩下三家。那么,你能想象,这三家里没有那几家著名的汽车央企吗?不能,人民不会答应。人民答应了,央企自己也不答应。
在《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里提到“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有危机感的民营品牌在《十二五规划》中纷纷给自己打激素(连专注细分市场的长城都从30万级别膨胀到了180万级别,准备让大嫂们都开着SUV去打酱油),希望能跻身主流社会。这像一种努力,但更像是一种挣扎。
所以,在不久的将来或者很久的将来,吉利、比亚迪、长城...99%的可能性都会被收编。只不过区别在于,第一,卖多少钱,第二,是先卖给央企,还是先卖给国际资本。
留下1%,留下点悬念。
(新浪博客我爱墨水 blog.sina.com.cn/iloveink)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