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的文化根源


  
         特别喜欢中央二台的一句广告词“人生就是一段旅程,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这句话是很多人的理想境界,却不是我们内心的现实写照。

         这些年,政府、民间、家庭、学校、社会一直在讨论应试教育的缺陷,提倡教育创新,倡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一直不见成效。孰不知,应试教育是有很深的文化根源的,不是一时半会能动摇的。

  每一种文化都有她的优点,却也有她相应的缺陷。比较中西方文化有一个差异是很明显的,中华文化体是一种准备型的,以结果为导向的文化;而相反西方文化体是一种过程型的,更加关注的是享受过程。

          这个观点,有很多佐证:举个例子,中国人吃牛肉,是要把牛肉先加工好,根据需要先切成丝或切成块,然后再配以佐料,所有的原料都准备好了,烹饪出锅,最后大家开始分享美食。而西方人吃牛肉,是把牛肉搞成半成品,牛肉端上餐桌,六成熟还是七成熟根据自己需要,加什么料也是自己选择。备好刀叉,开始慢慢切吧;战争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关乎生死,最能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国人打仗的特点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准备工作没做好,怎么能开战?所以古代中国人打仗还是挺规矩的,双方队伍先摆好了,锣鼓喧天,开战吧。西方人的战争更加野蛮,讲究的是以战养战,打到哪里就烧杀抢掠到哪里;战争细节也能反映差异:中国人射箭是有的放矢,射箭必须有个靶,无论是死靶还是活靶,没个靶不是乱射么?看看西方古代战争大片,颇有意思的是,他们的箭是射向天空的,成抛物线轨迹。他们大概认为,万箭齐发,总有一部分箭是落在敌人的脑袋上或者是屁股上吧。

  现在老百姓最关心的住房问题也是积重难返,短期内都很难得到有效的解决,地方政府为了政绩考核,过于关注GDP的增长,全然不顾经济结构是否失衡,经济发展是否有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是否会破坏环境。与学校老师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如出一辙。

  比较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无意作优劣评判,因为文化是个太大的概念了。但中国人的准备型文化,以结果为导向,容易让人产生急功近利的想法,容易以成败论英雄。文化是个根深蒂固的东西,不是一时半会能动摇,历史上的科举考试扼杀了多少有创意的生命,《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就是个典型。考了一辈子科举,最后中榜了,太过于欣喜,居然疯掉了。

         这种急功近利的以结果为导向的文化就是应试教育的根源,当然应试教育还有很多现实因素。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优良的教育资源总体还比较稀缺。那怎么选拔呢?考试啊!至少在目前来讲,还找不出比考试更公平,更理想的选拔人才的方法途径。所以在这种以考试为升学评价标准的选拔制度,评价体系就过于一元化,只有分数最重要,其他的都不重要,因为分数直接跟升学挂钩。现在不仅仅是学校的考试成绩,所谓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本末倒置,很多父母送孩子学钢琴,不是让孩子去增加修养,陶冶情操,体验快乐,而是看孩子能考到哪一级,在很多父母的逼迫下,孩子练钢琴无比痛苦!

         在考试和分数的压力下,中国的父母很累,孩子更焦虑。中国的父母很少关注到孩子学习的过程,很少去体会孩子在学校学习的喜怒哀乐,关注的是成绩。因此很多孩子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那种探索知识的乐趣,有的只是‘学海无涯苦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