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徐葆耕(上)


祭徐葆耕


最近葆耕发病和匆匆离去的消息,我都是较早得知的:我从医院一回来,殷望等来探视,便迫不及待地告诉我葆耕患胰腺癌已送医院的消息; 315日一大早,又是殷望打来电话,说葆耕已于314日晚605离去了!并说他有遗嘱留在电脑里了:丧事从简,不做遗体告别,有一篇作品尚未来得及写完……。

他走了,——结束了他那充满赞誉、不谓不风光、但又不谓不坎坷的一生,带着他踌躇未竟之志。

我和葆耕基本上属于同一代人,而且总起来说还属于彼此相知者中的一个,虽然我比他整整年长十岁,虽然在情趣、接人待物、人生历程方面都有不少的差别。但从某种角度来讲,我和他又属“隔代”人:熟悉清华上个世纪中后期历史的人都知道,1957年,我所在的老政治课教研组彻底“翻车”,当时的校领导试图从中汲取教训,认为“老政治课”是不可靠的一帮人,基本应该彻底否定,至少须向那里大量输送“新鲜血液”,以便辅同自己“既占领思想阵地,又占领业务阵地”。于是就从各系物色政治上、业务上都“强”(统称“又红又专”)的分子来作中坚和骨干。葆耕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从水利系择选来到政治课的。但事实证明,这些“新鲜血液”们也是“良窳不齐”,时间一久,有的口碑也是相当糟糕。所以我曾在“话聊”时当着他们(基本上都是新老政治课的朋友)的面对“新鲜血液”中一位朋友戏言曰:我们“老一代”当中基本上都是“呆子”,你们“新一代”当中基本上都是“痞子”。这当然是一种玩笑话,但如果顺着这句玩笑话继续说下去,则我在前者当中,是属于“呆气”较少一个,而葆耕在后者当中,是绝少“痞气”的一个;我把他引为“相知”,其基础就在这里了。

据葆耕自己叙述,他是1955年考入清华的,来到政治课后,分配在革命史教研组,于19609月“第一次登上讲台”……。

“翻车”后的老政治课原来一帮人,调出的调出,“下放”的“下放”,因我所犯的“错误”严重,处理上属于最后一种——哪儿“需要”就到那里去,是没有固定岗位的。“文革”前夕,我被安排在校报《新清华》作校对,葆耕则由于爱好“文墨”——文革前常代表个人或由组织安排在《新清华》上投稿,于是初步知道了他的文名;再后来,由于很多人都知道的原因,葆耕开始了我前面所说的“坎坷”,被“下放”到《新清华》编辑部来了。这时虽然同属一个部门(党委宣传部),但由于工作上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心情都不是太好,仍很少一起共事。

葆耕是个聪明人,又有超人的才华,以其自身的努力,很快就摆脱了困境。“拨乱反正”以后,学校决定适当地对学生加强文科教育,为此,成立了文史教研组,葆耕被调去独当一面——也是按他自己的记述,从1978年开始教西方文学1982年开始教基础写作,此外还有人文学院的入门课清华人文精神等,效果斐然。再后来,他就理所当然地襄同另一学校得力中层干部(已故)去创办(也可以说是恢复)中文系了。从此学途与“仕”途都很顺利:1981年晋升文学副教授,1990年晋升教授。1981年创作电影剧本《邻居》 1994年因西方文学课程获北京市教学优秀一等奖,后历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我和葆耕共事(或者说在他的“麾下”服务),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80年代初,清华外事部门开始办对外汉语教学业务,我被邀参加教学;稍后,这项事业由中文系接管,系中则先后安排丁夏、彭迎喜等同志具体领导这项工作。我因为参加这项工作较早,“资格”较老,所以各方面颇得教师们的尊重,大家合作得很好。作为系主任,葆耕是这项工作的(系里的)“最高当局”,常亲自下来指导工作;期间,我还较多参与了与系里对外汉语相关联的某些事务,­这才开始了我们真正共事的时期,——换句话说,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他都是我的顶头上司了。共事多年,所以彼此算是有了些了解。他给我的印象是:1、为人聪明能干。他不是个“科班出身”的人,在当时,清华中文系虽然刚刚复系,但也“藏龙卧虎”,新聘学者、外调专家(包括一些相当有名望的资深学者)比比皆是,但作为“外行”,他担任起上述各个职务来,却显得从容不迫,乃至绰绰有余,其领导能力(毋宁说是领导艺术)令我叹服。2、能根据当时具体情况(主要是师资和学生状况),因时因地制宜(主要是调整办系方向和多开选修课和讲座等),取得良好效果。3、基本上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全系上下各层各面人人若有所得。4、他为人平和,群众关系颇好,使得全系上下同德同心,基本上跻身于全国高校同类系科之林。在系务开展方面 他很具眼力和创造性,在顺利完成教学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工作,完成了一系列的成果,如当时在学术界很有分量的关于清华国学院、陈寅恪、吴宓、李济……等研究成果,都是那个时期出现的。他个人在教学和科研中,也取得可观成绩:1998年,台湾暨南大学邀请他去担任客座教授,他开的研究生课程是中国现代学术史。给本科生开设的课程是影视创作论,因他曾于1981年创作了电影剧本《邻居》(合作),拍成影片后获1982金鸡奖和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后又参与电影《普通人家》《孤帆远影》《峡岭的风》《闷问题,热的星星》等剧本创作……。

                                                                                     

 


                                                                                (未完待续)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