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信贷调控信号灯
综合各传媒分析报道:央行行长周小川2010年3月25日在出席美洲开发银行年会时明示中国经济刺激政策退出前提:
1、决策层需看到确切的迹象或统计数据显示复苏态势良好
2、确定经济不会出现W形复苏 ,即经历当前的反弹后经济增长再度放缓。
3、财政刺激政策应最后退出 。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楼继伟3月27日说,中国经济增长已逐步进入一个新的周期,2010年,面对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当前中国经济复苏向好的过程中,投资和消费拉动作用比较明显。预计2010年中国经济增速8%的目标可以顺利实现。中国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正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其中的一个特点是,通过不断改革来调整经济结构,所以启动社会需求的余地很大。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应投资和消费并重。受资源和人口结构约束,中国无法照搬欧美发达国家的消费驱动模式。未来十年,中国人口结构将开始老化。在逐步提高消费所占比重的同时,中国仍旧需要依靠投资积累财富,以支撑老龄化的社会结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推进城市化,完善社保、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和提升人力资本。
中国经济目前显然尚未到达经济刺激政策需要退出的时候,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出席美洲开发银行年会时又谈到了经济刺激政策退出需要满足的相关前提。一般来说,经济刺激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是一个由质到量的过程,出手应尽量有力和迅速,而退出则是一个由量到质的“渐退”过程,需要放慢节奏、掌握力度、耐心观察、有序进行。如果退出得过早过急,则容易葬送复苏前景,并使经济坠入二次衰退的深渊。
经济是否有足够的内生动力以保证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复苏”,这是政府制定退出决策所需要考量的核心内容。 目前来看,中国经济正在保持和强化着持续向好的趋势,无论是GDP还是进出口,单看数据都已达到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佳表现。不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成绩更多是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实施的四万亿投资拉动所带来的。与政府投资相比,民间投资对于经济的贡献到底有多少?与金融危机前相比,当前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究竟有多强?如果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民间投资是否可以接过政府投资的接力棒?这一切都需要市场显露出“确切的迹象”,也需要时间观察。
此外,当前全球经济紧密相连,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进退选择还需要考量其他经济体的表现。目前来看,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萎靡,欧洲经济更是麻烦不断,主权债务危机已经从希腊传递至葡萄牙,并正向他国家蔓延。作为全球外贸增长的引擎,发达国家的消费如果继续其糟糕的表现,必然影响到我国出口的进一步恢复。
目前市场对当前货币信贷政策走向的不确定。分析人士认为,为避免实体经济的失血,信贷的投放应合理充裕以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同时,信贷调控应更加灵活。按监管层3:3:2:2的信贷季度投放比例要求,由于今年新增信贷目标为7.5万亿元,一季度新增贷款应控制在2.25万亿元左右,而前两月新增贷款已经超过2万亿元,故三月份信贷规模仅剩0.15万亿元,三月份新增信贷可能仅为一两千亿元“地量”规模。
但此前又有消息人士透露,三月前两周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新增信贷就已经超过1800亿元。根据二月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新增贷款占月度贷款四成的比例来看,当前中小银行成为信贷发放主力军,占新增贷款投放接近六成,有分析人士测算,三月新增信贷必将突破5000亿元。
当前我国经济依然处在企稳复苏的关键阶段,保持合理充裕的信贷增长对于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在两会记者会上就曾强调,经济复苏存在二次探底的可能。当前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
一般来说,充裕的资金是经济运行的血脉。在当前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主要依赖银行放款的背景下,贷款增速大幅下降对实体经济的复苏不仅无益,甚至有害。由于广大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难获得银行贷款,如果信贷增量的大幅下挫,对处于复苏期间的中小企业将有抽血之危。 来自央行调查统计司的一份报告称,从目前企业贷款新增额看,当前我国小企业新增贷款占全部企业新增贷款的比重约为五分之一,低于大、中型企业新增贷款占比25.3和15.7个百分点;增速虽比去年同期高出20多个百分点,但比年初又下降5个百分点。
让货币政策真正回归适度宽松,对流动性进行合理调控,成为当前监管部门的重要任务。央行日前表示,当前要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均衡投放,使信贷的投放要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既不能多给,也不能少给,保持信贷在季度间和月度间的均衡投放。 但复杂的经济形势也给当局调控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对银行机构恢复信贷额度管理的同时,应努力避免曾在其他监管领域中出现过的“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问题。
合理控制信贷增量,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增强贷款增长的均衡性和可持续性,是中国经济今年信贷政策的重要目标。那么,今年应如何把握信贷节奏呢?
从供给角度看,管理层将通过严格资本充足率监管、对冲银行系统流动性和窗口指导三个方面抑制银行对信贷的供给。与去年相比,管理层对信贷总量的调控力度肯定会有所加大,但是,为维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总量控制仍会保留相当弹性空间。今年信贷调控的真正重点是平衡各季贷款增速,使各个季度的信贷投放量更为平稳。
综合信贷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因素,今年新增信贷额度可能高于7.5万亿元的预期目标,达到8.5万亿元左右。由于去年基数较高的缘故,今年信贷增速将呈逐月平稳下降趋势,预计全年信贷增速在21%左右。考虑到管理层今年将着力调控信贷投放节奏以及票据融资量减少等原因,全年各季信贷投放将更为平稳。
信贷资金流向“调结构”: 从1月份数据看,今年中长期贷款仍将保持高速增长,中长期贷款占贷款投放的比重将会较去年(52%)有明显上升。分行业看,房地产开发贷款和制造业投资贷款的比重将有所上升,基础设施投资贷款比重将有所下降。由于今年政府经济工作的重心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因此,低碳经济和节能环保行业的贷款比重将上升,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行业的信贷比重将下降。
中国银监会明确控制两个风险上升领域的贷款,一个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这一块在去年反危机过程中投放很猛。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尹中卿披露新增贷款可能高达3.8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凸显。另一块就是房地产贷款,现在中国不少核心城市的房地产贷款占比超过30%,已经明显高过国际警戒水平。希望能有切实措施支持信贷投放新兴产业和小企业。
从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上来看,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和社会消费的支持力度,引导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各种资本,流向更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产业和行业上来。
从配合国家政策来看,对于符合国家政策支持和“调结构”方向的资金需求,银行信贷资金要予以最大满足,否则就不能体现信贷政策的适度宽松;对于不符合国家政策支持方向、产能过剩的行业,尽管其有贷款资金的需求,银行也要在信贷上予以控制,从而能够配合国家政策,抑制产能过剩,支持科技创新。
目前,管理层政策调控的核心策略是“引导”信贷由高向低“平滑过渡”。具体策略包括3个方面:一是加大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对冲力度,尽快改变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超宽松”状态;二是减少基础货币的净发行量(外汇占款增量),因此,需要在合适时机启动人民币升值机制;三是“窗口指导”保持充分的调控张力,但也保留一定政策弹性空间。
金融机构需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严格遵循信贷政策的“适度”要求,把握好信贷的增长速度和投放重点,加大信贷资金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并按照“实贷实付”的原则,从源头上保证信贷资金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增强金融对经济的服务功能。
中国货币调控的关键在于信贷。只要微观机制被严格锁定,货币流通速度就要下行,今年的货币扩张肯定会显著降下来。从1月份前两周的情况看,恢复严格的信贷额度管理依然是中国式调控最具效率的手段。既然调控的核心是信贷,我判断,央行会以最常规的流动性管理组合应对:逐渐抬升货币市场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定向央票来约束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
2010年中国经济信号灯
解读今年信贷投放节奏如何把握
三月贷款量预测现"多空"分歧 信贷调控应更加灵活
2010年信贷调控信号灯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