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叔本华钟摆”?


对叔本华的了解还是要看完他的论文集!

我仍然喜欢用数学来表达哲学问题,相信哲学的数学是人类最强大的表达之一!我不敢说是全部,但至少可以说是一种用西方的数学量化来(假如认可数学是西方的专利)表达深邃东方对“天人合一”这4个字理解的系数。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但又极其深刻地包容人类世界观的“物质意识常数K”。

(在宇宙中心说书内K称为“生---物结构常数”即代表了生命意识和物质关系的基本常数)

物质意识常数(生—物结构静态常数)的定义:在生物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和相对静态关系存在着生物对物质的形体描述具有相对稳定的整体性时,这时的R(物体等效极半径)和L(生物与物体距离)之比称为生—物距离比例常数。这是一个深刻表达东方“天人合一”的哲学系数!

这个常数K=R/L的比值范围在1010000(该值的范围可以根据需要作相应的微调),超出这个比值范围,其物质的整体性就得不到人类意识上的肯定,电子、原子一定小于在这范围之外。太阳月亮是在这个范围之内(读者可以进行验证),所以可以认为其圆的整体性。

用这样一个简单的数学比例系数就可以解决哲学争论中的“唯物”,“唯心”虚空、天人合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或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等问题的数学量化。

这个系数也提示了人类与我们周围物质世界对应的意识映射关系。

在发现宇宙中心存在时,很多朋友问我的第一句话是宇宙中心在那?怎么看不到?你如此敢肯定?如何用数学的方式来证明?

我有话可说,而且真的可以用数学来表达,但我还是哑口无言,能对一些物质意识比值常数几乎就在1左右的人群说吗?我今天发表这篇博文,更多的是给物质意识常数超出1010000的人们来解读!因为,我们的宇宙中心的R虽然很大,但L更大,其比值远小于0.0000   01,我们能看到吗?既然你想看到宇宙中心,为什么不先看看在你前面的原子是怎么转的,一天电子绕其核多少圈?这垂手可得的数据和现象为什么就指不定?还想看到远处的宇宙中心?合理吗?然道你是上帝?

没有控制自己的意识的人,往往就把自己认为是上帝了,以为无所不能,所以,我不得不设计一个关于物质意识相关的数学表达。使我们知道我们人类的有限性是如何简单且有效的量化的。

下面把《宇宙中心说》一书关于该问题的章节摘到下面以不同颜色贴出,很遗憾我们的贴不能“所见即所得”,所以,有些公式就上不来。不过,如果喜欢认真地朋友可以下载本书,在P211—P215页,谢谢收看、下载!

 

 

                  12.4.3       物质结构

    

  物质结构是相对的,因此必需对物质结构的理解有一个相对性的认识和狭义的定义。

  在分析物质结构时,我们首先给出一个和人类对物质结构整体观测的重要常数。它是一个区间常数,用 表示,称为“生—物结构区间常数”。意为生物对物质结构整体范围的观测参数。当 = 才有生物(这个区间数值特指人类)相对整体的物质结构可言。 还存在考虑、不考虑物体的自转对结构观测的影响。人类的科学技术可以间接地对“生—物结构区间常数 ”进行有效的扩大,如显微镜和望远镜。因此,对物质结构的定义如下。

 

                12.4.3a     实物物质结构的定义

 

  这是一个以人类为参照系的物质结构范畴。

  在实证技术水平下取得最广域的 范围下所观测到的物质组成称为物质结构。由于通过实证技术观测最广域的物质组成具有动态(自旋或波动)现象。所以,物质结构应被定义与运动体系连带相关。这是实物或人类范围内理解的物质结构。

 

             12.4.3b   生—物结构常数、物质结构常数的定义

 

  生—物结构静态常数的定义:在生物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和相对静态关系存在着生物对物质的形体描述具有相对稳定的整体性时,这时的R(物体等效极半径)和L(生物与物体距离)之比称为生—物距离比例常数。也简称生—物常数、生—物结构常数或生物比例常数。用 表示。 = 这个生—物常数决定着物质的相对结构。动态关系的量化暂不在这里列出。经过实证测试,当 的上限大于10,下限小于 时(取值范围相对较具包容性),物质的整体结构完全失真或不存在。仅当 = 内取值才有物质整体的意义。

  生—物结构动态常数的定义:在生物与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中,存在着生物对物质的形体描述具有随着运动量的改变而改变。我们把物体与生物相对运动速度 的比值 = 称为生—物结构动态常数。 是瞬时的动态常数。因此这个常数不常,是一个“悖点常数”。“常数不常”是常数的一个新概念,这是瞬时动态与常数的对立所引起的。这个悖点来自于瞬时,因为,瞬时是运动的极限,不存在的概念。

 

                    12.4.3c     物质结构相对论

 

人类视、感、知觉对物体的认识与物体和人的距离、方位、相对运动快慢有相当大的关系,不同距离、方位和动态情况的物质反映到人类的视觉总有不同的形态、整体性以及相反的某些特性或称“形体失真度”。也就是说,物质结构具有完全的相对性。祖国古代用具有美感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对物体的相对性进行了诗意的形象表达。随着空间距离的不断扩大或运动的加速,物体逐渐从“部分体性”变为面性、线性、点性,再到无物态的空。那么,在什么距离、方位、和相对运动状态我们看到的物质才是最真的?直到目前没有确切的定义。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等完全是相对的。所有魔术师都是利用这种相对性来完成他们的全部成就。最小的电子原子也可以被认为相对是远的。望远镜或放大的装置可以等效为把电子、原子、星体和人的距离拉近或把粒子放大。等效园极半径的物体大小和视觉空间的距离之比有一个比例常数的自然约定范围。太近,即使是园的物体,在视觉上也不是园,是无穷的大。太远则成面、点和空。这个常数范围就是上面定义“生—物距离比例常数”。经过初步测试,它的常数范围和立体角在 ,如果对结构的清晰性要求更高,也可以通过规范的测试作为物理学的标准常数。也就是人与物在这个比例常数范围内所看到相对静态的物质具有相对的“真实性”范围。超过了这个范围,在人类“真实性”的“欺骗”下通常被认为看不见或不着边界。这个数值范围将可以相对地决定物质的结构观。

对于唯心迷信,人们常反映有这样一句话:“它给我们的许诺是看不见的或不着边界的”,“我们”有被“它”欺骗的感觉。由此,怀疑一切、虚空、虚无主义、无中生有等各种哲学流派、道义一应产生。其实,自然界(它)确实给人类认知世界的范围是极其有限的。人类已经习惯了在一定的生物比例系数下观测物质结构。相对静态物的物质观测为“真实的物质”形态。果真是真实的吗?其实不然,第一,整体的,我们看不到其背面,因为“眼光”只能是直视的。第二,微观的我们看不到基本粒子的运动性和组成特点。第三,宏观的我们看不到整体。这三点就是关乎到空间的整体和运动速度的区域。由于运动等效于时间,所以物质的真实性的本质仍然是时空观的本质。而时空的本质只决定于外部世界的自然存在。时空观是则是决定于外部世界和生物结构能力的结果。因此,时空观是和人类视感觉相关的。而时空则不顾及人类的视、知、情、感、观。这是自然和生物的契约,也是生物时空观集合不包含全部时空集合的表现。这是与人类自然生物结构的存在相关的。这样的相关构成了物质结构的相对性。由于人类的知感觉器官不可能包含空间和运动的全部,甚至是在任何有限封闭空间运动的全部。用白一点的话说就是人类的视感知觉看不了完整的空间及基本粒子运动域所组成的物质。特别是物质基本结构的动态特性是人类感觉不到的动态完整事件。因此,基本物质结构的真实存在性仍然是一个不可逆、绝对的悖论。也就是说物质的基本结构的运动速度状态和人的运动状态不在同一个参照系。与人类同在一个速度状态的“物质”是某一层次的n级量父量子结构。

通过上面的分析,生—物质结构与空间、时间、人三者的关系是对应于基本最小粒子的n级量子和各级运动量叠加组成在人的生物器官的反映。生物器官的反映的现象(部分识意)是无法分离出最小的粒子的独立状态,而只能反映出其有限空间范围内全部的运动域集成。因此推论出“物质基本结构”命题答案也是悖点。取而代之的是用上面定义的“生—物质结构”来描述物质结构。并且对于运动中的物质难于单独描述的原因。

  n级量子本来是反映出的是物质的大小,而相应n级的运动量反映出的是场形态。然而由于生物器官仅仅对电子、原子、星球三者的n级叠加有所反映,而且这种反映还是在借助机器来扩大生—物质常数的。没有借助机器我们只对“原子集合体”有视角的意识,而通过机器,我们才能分离出电子、原子及其他不太完整的粒子结构。

  如果说放大镜、显微镜是用来调整生—物质常数的静态范围。则,超高速摄像是用来调整生—物质常数的动态范围。这两种技术是用来弥补人类生物器官对“空间”和时间=“运动”视界认识的局限性,也就是扩充了人类的时空视野。下面用数学完集定律来分析物质结构。

  用数学的完集论来分析物质结构之前,我们先给出完集定律的一个纯数学的定理:完悖集的悖点是完全抽象的推论。由于基本物质结构是绝对的悖集。因此,在物质完集集合里 的悖子集 是完全抽象不存在的事件,反物质是一项宏观不存在的概念。 以 主集,分别把子集 各项展开,就是我们索要的物质结构集合。由于我们对悖论已经有较多的分析,因此首先谈物质结构的悖集部分 ,它是人类对时空未知的部分集合,是最小的基本粒子按统一场的量父量子的叠积。我们是在这种叠加场的量父量子的一部分,也只能认知有限的量父量子结构。我们上面已经知道最大叠积的宇宙中心也是不能被完整看到的,甚至看不到部分。同样,最小的基本粒子也是没有办法看到的,能整体看到的只是按生物距离比例常数范围的结构。用数学表达是: = ;系数项 是含有宇宙中心、暗物质等和比例系数最大和最小之外相对应的一切物质。 是与速度、波动等运动量的相关动态系数,这种动态可能是我们把很小的粒子的高速动态看作为“一条弦”。当足够的高速,前后的粒子是相连的,就如电流我们分别不了个体。又由于高速到与宇宙同步运动可以比拟时,运动肯定出现空间不对称。与同步场同向的物体结构必定被拉长。这时物理的“弦”论运动应而生。这是物质结构相对性的基本表现。当高于光速时是量变到质变的电磁场。这时的物质结构在人类的视野上是“无”。其实电磁场的物质结构是生物距离常数超出生物视界范围的缘故。同样,当生物常数太大时,我们对物质的结构同样也是不能完整地识见。地球外形轮廓结构的证明要换来几代人的努力和付出。要不是因为空间技术建立了改变生物比例常数的实现,就是用航海再绕几圈地球,恐怕真正的地球结构图形仍然是非常有争议的。总之,物质结构是相对的,并且是动态的,这个动态来自于生物系数范围的进化和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对生物距离常数区间的扩大。而且永远存在上面的悖集

  再用数学表达式展开 = ,反物质中的物理意义是反物质必须克服宇宙同步场的运动以后,在没有遇到任何正物质时才能存在。因此,在地球的自然空间里是难于见到的。

  再用数学表达式展开 = ;第一项 为“生物距离比例常数” 范围内的物质结构形体。经过测试,电子显微镜和望远镜就是在改变物质结构的“生物距离比例常数”,使它的数值尽可能等效在 这个更清晰、更整体的范围内。而实际上是开拓了人类的空间视野,使生物结构常数的实际范围等效的开阔了。

可以用更精确的测量并给出物理学关于该常数的统一定义。第二项 是物质与人类相对运动的关系,微观的有相对速度、频率、波动、周期、行帧幅扫描等等各种参照系的描述,用高速摄像是开拓人类时间的动态视野。对于微观的我们就不深入太多,下面仅仅对本文提出的量父量子结构进行相应的分析。

 

          12.4.3d       物质“生—物常数”内的量父量子结构

 

  上面讲了一大堆都不主要涉及物质现实性结构,这一节才是实证科学工作者需要的物质结构,不过,有了上面物质结构相对论的铺垫,当量父量子理论出现极限问题时,物质的结构才有家可归。这个“家”是在生—物常数落于定义可视范围内的常数值。从系列图9.16相对粒子的基本模型图或量父量子结构图可以认为那是物质的最基本结构表达。这个最基本的结构只涉及到广义基本粒子的统一场分布,而不含有分子的结构。否则,生物也是物质的结构之一。那么,物质的量父量子结构如何用定量的关系来确定量子主体空间尺寸和空间统一场方程组的关系?其实,这就是与黑洞定律相关的自然定律。由于方程的自然属性必须通过粒子物理和天文学两方面的相关数据,因此在这里只慎重地给出相应的诱导方程的方法和几个可能参与方程中的参量。物质世界存在着最小的基本粒子,而且这种最小的基本粒子与最大的宇宙中心同样具有不可见性。这二种不可见性我们可以分别用生—物结构常数的点值来表达。如果没有相关的数据,用数学的可以认为宇宙中心的结构常数点值是 ,而最小粒子的结构常数点值是 。在与电子的经典半径( m)为参照时,等效宇宙的极半径为( m)。因此,用电子技术或电子射电技术对宇宙的的整体观测结构常数值在 。而要观测最小值是没有最小的物质参照尺寸,只要大于数学的极限0值按对称性原理取最大结构常数的倒数作为对称的实际结构常数。则 = 为最小尺寸时的实际结构常数。对比人类的整体结构常数范围 ,可见要看到宇宙整体要制造一个缩小 倍率的设备。而要看到最小的基本粒子则要做一个放大倍数为 的电子射电望远镜。这显然是实证技术不可能实现的事件。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得知,以电子技术为参照,宇宙最大和最小的物质结构常数是在[ ],而人类的整体实际视觉常数只在 ,如此大的反差注定是人类没有办法通过电子技术整体地穷尽宇宙的最大和最小。那么,我们在最好的实证技术水平下能给出物质的基本结构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量父量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