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国家水产部副部长杨扶青与昌黎县水产业
董宝瑞
今天,去唐山参加滦河文化研究会召开的一个会议,转贴曾经多年担任昌黎县水产局副局长的居普一先生12年前写的文史资料文章《昌黎水产工作杂忆》有关原国家水产部副部长杨扶青与昌黎县水产业建设与发展的回忆内容。
杨扶青先生于1891年5月10日出生于昌黎的邻县乐亭杨岗子村。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于1920年在昌黎县城创办新中罐头食品有限公司,任董事长、总经理。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南下任中华职业教育社广西分社副主任,重庆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副总干事;解放战争时期,任河北垦业农场副场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参事室参事、河北省农林厅副厅长、商业厅副厅长、水产局局长、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部副部长等职;先后当选第二届河北省人大代表、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民建第二届中央委员。“文革”结束后,他被聘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78年2月22日,杨扶青先生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1984年春天,笔者写出《杨扶青与昌黎新中罐头公司》,后来又写有介绍杨扶青先生的一些文章。
居普一先生的文章如下:
杨扶青与昌黎县水产业
居普一
杨扶青先生(1891年~1978年)是乐亭县人,但他与昌黎县有着密切的联系,称昌黎县是他第二故乡。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在昌黎城关开办民族工商业——“新中罐头食品有限公司”及妇幼救济会等,受到本县群众的拥戴和尊敬;解放后曾任河北省农林厅、商业厅副厅长及水产局局长、国务院水产部副部长等职,是水产系统干部和广大渔民群众的好领导,也是他们的良师益友。
杨扶青先生任河北省水产业领导期间,每年要召开三四次水产工作会议,并到昌黎视察工作两三次。任国务院水产部副部长时,也坚持每年至少一次到昌黎视察和指导工作。同时,昌黎的水产干部也每年去他那里汇报和请示工作。我作为水产工作者,在多年与杨老的接触中深深体会到:杨老为人正直,平易近人,知识渊博,品德高尚,是位受人拥护的领导和长者。令人最难忘记的工作和生活事例有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调查研究。在河北省工作期间,他每次主持工作会议时,把内容说明后,便用大量时间听取基层干部的讨论意见,会余时间也和与会人员在一起广泛交谈,认真听取每个人的讲述。在来昌黎视察时一,他从来不听长篇汇报,而是把时间用来视察渔村和生产现场,与生产一线干部和渔民交谈。由于杨老不摆架子,和蔼可亲,广大渔民和各级干部都愿与他交往、接触。
二、工作重点明确。50年代末60年代初,杨老反复强调的工作重点是搞好海、淡水养殖。这是他的高瞻远瞩和明智的指导。一次省里召开水产工作会议,副局长作结论报告后,他讲话说:结论是我们讨论过的,大家要贯彻执行。再提一点是大家一定要重视搞养殖。没养过的要搞试养殖,已养殖的要大力发展,我们省要在发展海、淡水养殖方面来一个竞赛。目前,世界消费水产品最高的日本年人均达到63斤,我们国家只有9斤,要赶上发达国家水平,只能靠搞好养殖。他在昌黎视察时,看到滦河口北的北塔子海边有部分群众从潮间带处挖文蛤和拾蛏子,他指导说,文蛤和蛏子都可以养殖。文蛤混身是宝,肉可食用,味道鲜美,皮可以做工艺品,还可卖给厂家装蛤油,既实用又可当装饰品。
三、关心爱护干部。杨老平常与水产部门的干部关系非常融洽,对每个与他接触的人都非常有礼貌,言谈和气,以礼相待。他设法使与他交往的人宽心、舒适和愉快。例如,全省水产部门干部在省城开会,他多次用自己的工资在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给全体与会人员买戏票,看马连良的京剧,买澡票请大家去洗澡,等等。平常对他见到的干部,都是问寒问暖。对提出的工作和生活方面的要求都全力去办理,使提出问题的人满意。
四、诲人不倦的教师。水产业的干部、群众都知道杨老知识渊博,待人亲热,都愿意和他交谈,请他给予教导帮助。他经常教育水产业的干部要有事业心,干水产事业就爱水产事业。一次在省开业务会议,讨论组一位同志问杨老:您在日本留学多年,给我们讲讲日本情况好吗?杨老讲述:日本人一个特点是干啥都入迷!干哪一项事情都钻进去,求其甚解,待干了一段时间后,就总结,写成小册子给人们看,这是他们的优点。还结论似地说,这种作风希望我们水产干部、渔民们要学习,要学着写出小册子。
五、保持生活俭朴。杨老一生不吸烟、不喝酒。平常穿着都是普通面料的衣服,内衣亦是棉线织品,老伴终身穿着旧式布衣,上衣周边缀着绦边。杨老每次到昌黎县来,都尽量不给下面添麻烦。要求不吃大鱼大肉,饭菜随便,吃植物油。60年代初的困难时期,每次下乡都拒绝县里用车为他携带饭菜,也拒绝下属单位为他做好饭菜。一次坐车去团林,他看到农民院里的香椿树上长出嫩香椿芽,便提出要做稀饭,用盐面伴香椿芽。饭后,他几次表示感谢,称这顿饭吃得最多最好。
六、宽以待人。杨老平常严以律已、宽以待人是人人皆知的,得到同事和下属的普遍赞誉。一次在省里开会分组讨论休息时,唐山地区组(含今秦皇岛市及昌、抚各县)一位同志站在门口向屋里讲笑话:杨老今天讲话说了多少个“哪”、“呢”两字?这时候,杨老来到他背后,那位同志一见红了脸,一句话讲不出来。杨老非但没怪罪,反而和蔼地安慰他说,那是我的毛病,我要改正,您的意见很好,请坐下吧!他的这种诚恳态度,使在场同志得益非浅,认为杨老是团结同志的典范。
七、平易近人。杨老在各级干部和渔民群众中威望很高,深受拥护和尊敬。每逢他走到干部和渔民面前时,在座同志都要站起来对话,站着的也很规矩礼貌。在省里开会他开口讲话时,全体与会同志都自动起立,而其他领导到场讲话时大家都在座位上静听。杨老对于大家给他的特殊尊敬,都是力求避免,竭力消除大家的拘谨。小的场合,他立即示意大家落座;大的场合他也同样力求消除这种过分的严肃。一次省里召开水产工作会议,结束前杨老上台要讲话,全体与会同志起立,他立即抬手示意大家坐下,全会场人员都不坐下,别的局长又不好意思命令落座。杨老于是不讲工作,却喊道:“乐亭县的哪位来了?”该县水产科副科长答应了一声。杨老说;“咱县的稗子还有没有人种?”那位科长答:“很少有种的了。”杨老招手让大家落座。等大家坐下后他才开始讲述工作意见。
八、广交新老朋友。杨老二三十年代曾在昌黎城关开办新中罐头食品有限公司,有许多老朋友。他每次来到昌黎,工作之余都要去看望故友。笔者曾陪同杨老去昌师院内看望一位老美术教师——与他同乡的著名画家严柏年,他们见面谈论起绘画及陈年旧事,关系亲密无间。还陪同他看望过城关南门外澡堂的马姓老人,杨老每次来还要去汇文中学看望几位老教师。此外,他还广泛结识与水产业有关的新朋友,例如他每次视察到基层,与干部、渔民谈话之后,都要约请他们有事到省城或水产部找他,并热情地告诉他们办公室的电话号码及通信地址。杨老对新老朋友的热忱、诚恳,得到了新老朋友,特别是水产业基层干部及渔民的赞誉和好评。
由于杨老对昌黎县水产业的关怀、重视和大力支持,昌黎的水产事业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60年代末,昌黎建立起全省第一个海水养殖场。70年代初,在省内较旱建立起渔船修造厂,海洋捕捞指导船,新开口渔船靠岸码头,建立起海洋“捕捞队”(3艘100马力以上机动船)。到1996年底,全县已有大、小捕捞船只1100多艘;海水潮上带养对虾1万余亩;潮间带养贝类1万余亩;浅海养扇贝15000多台;淡水养殖达到3000多亩。到1996年底,全县水产品总产量较建国初期增长20倍。如果杨老今天还健在,面对他所关心的昌黎县的水产业,一定会笑逐颜开。
(原载昌黎县政协学习宣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1998年12月编印的《昌黎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第101~1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