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宝瑞:新中国成立初期昌黎沿海对虾大丰收的盛况


                         

 

今天,转贴曾经多年担任昌黎县水产局副局长的居普一先生12年前写的文史资料文章《昌黎水产工作杂忆》有关1954年对虾大丰收盛况的回忆内容。

1954年昌黎沿海获得对虾大丰收,在许多老一辈昌黎人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时,笔者年幼,并不知道这些事情,但平生第一次吃到鲜美无比的渤海水域出产的大对虾,就是在那年。前些年,笔者曾根据居普一先生这篇文章记述的内容,还有另一位昌黎县的老水产工作者曹子善的回忆文章,以及找一些老人了解当时的情况,整理成一篇介绍当年昌黎沿海对虾获得特大丰收的文章《历史上的对虾特大丰收年》。

居普一先生的回忆文章如下:

 

1954年对虾大丰收盛况

 

居普一

    1954年我县对虾获特大丰收,场景壮观,人人称快,是昌黎渔业史上光辉的一页。

    对虾获得特大丰收的重要原因是这年的资源特别好,其特点有四:1、资源量大。老渔民回顾说,资源量之多,是四五十年来没有过的;2、群体洄游到近岸。有大群虾靠近海岸产卵,有数百人在海边用手捉拾,每人可捉到10多斤;3、汛期时间长,昼夜资源不减,故各种渔具可以昼夜捕捞不停;4,丰富资源独有。据当时消息,这个特大对虾资源区,仅在秦皇岛、抚宁和昌黎沿海,而以昌黎沿海为最多。因此辽宁省气县和唐山、天津、黄骅沿海区渔船也急速赶来昌黎县沿海捕捞。昌黎县沿海各船只停泊点人山船海,热闹非凡,场景壮观,令人难忘。

    在生产方面,是昼夜连续捕捞,“车轱辘”式作业。当年共投入捕捞船只150多只,全部是风帆船和手摇船。网具主要有岸边拉网、丝线挂子网和风网。这些工具全部由解放前延续过来,并不太先进,但靠着沿海渔民的努力及增加工具,依然夺得对虾大丰收。驻昌部队二零一师的拉网最大,他们充分发挥网大、人多的优势,每天打深网(下60多条网绳深入到5里以远)两次旧夜),最高网次产9700多市斤。其他各岸边拉网也分午前、午后两次捕捞,收获的产品归网东收获,再多下网后捕捞的产品,由网东和工人对半分成。艄公和工人积极性也很高,昼夜打网,连续不断。有时他们是一边拉网,一边吃饭(工人腰绑一个饭袋,拌盐饭粒放袋中食用),或吃些点心果腹。工人虽辛苦些,收入却很可观。一个虾汛(近两个月)一般工人收入近500700元,超过常年一年的工资。此外,为了替换体弱、有病工人,还把“么小潮”(在海边空手拾被海浪冲上岸鱼虾)的人,也集中到网上帮助拉网,拉一两网后,付给他们一篮子(约10多斤)对虾。这样,每天非渔工、渔民数百人都参与了捕虾生产,网东和工人都满意,“摸小潮”的个人也有相应收入,捕捞生产景象热闹异常。

    丝网挂子生产也不甘落后,他们靠风帆船或手摇船单船下海作业,采取边下网、边起网,起网收获后再下网的连续作业方法,充分发挥每条船30100条网的作用。在旺产期间,各船都无空吃饭,渔民们整天吃点心、熟食,或由家送去的大饼充饥,保持作业时间不间断。人们吃的点心,全是质高价贵的昌黎“兴茂公”的产品,而“大德隆”、“大兴隆”的点心则无人问津。

    5月中旬的对虾旺产期间,县委书记吕剑飞在大蒲河乡乡长常贵恒陪同下,到大蒲河口视察捕虾情况。当他看到整个河口船来船往,全部满载的丰收情景,当即叫乡干部借来一只小船和几十条丝线挂子网,亲自乘船到大蒲河口外水域,由陪同干部和渔民帮助下网,一个多小时后起网,捕获对虾200多市斤,喜乐万分。随后,他同县委和政府负责同志,研究解决渔业丰收带来的各种问题,保证渔工、渔民的丰产增收。

    在高产捕捞的同时,产品的购销、运输、加工亦呈繁忙景象。

    大蒲河水产购销站负责北起人造河口,南至滦河口50多公里的沿海水产收购和物资供应。收购来的水产品全部在该站院内装筐、加冰,再运往昌黎城关,或就地分配加工。在整个虾汛期,总收购量240多万斤,最高日收购量40万斤。

    一天夜里,各收购点发来对虾500多车(农用大车),把该站上有盖、下为水泥地面200多平方米的鱼货台全部装满,但仍有大量对虾无处搁放,收购站的同志便又在院子里和南大门外的地面铺上苇席,长约40余米,全部卸满对虾,虾堆高达12米。次日清晨,当地农民数百人前来观看,个个笑逐颜开。

    为适应业务量的不断增大,县供销社和渔栈又给该站配备20多名干部和职工,收购、运输和加工工作仍昼夜不停。旺汛期干部、职工没有睡过一夜好觉,连吃饭也加快速度,并轮换进行,吃完立即投入工作中。同志们都很疲劳,但无人叫苦。县渔栈副主任李坦,因几天几夜未合眼,一天夜里,竟手拿记录本,卧在装鱼虾用的蒲包上睡着了。天下起小雨,也浑然不知,直到有人找他并叫醒后,才发现自己全身已淋湿。

    该站超计划收购的主要原因是这年供销合作社系统初步完备,提出开展大购大销业务,公开提出群众卖什么供销社就买什么,群众买什么供销社就卖什么的承诺。收购初期,县社向专区社提出不收购外地渔船产品的请示,专区社指示要全部收购,如因收购赔钱,专区社负担一半,如盈利则全归昌黎县。故昌黎县渔栈、·购销站向渔民承诺所有产品全部收购。

    在海上大量收购的同时,昌黎县城亦呈现一派繁忙景象。县党、政部门对海上对虾大丰收很重视。县委副书记李伟华,副县长王静夫,财贸部长李海天,县政府建设科副科长梁明和渔栈主任孟令明,组成磋商小组,负责组织调动昌黎至乐亭公路以东各乡、村农用车辆全部参与抢运海上对虾的任务。当时的运输工具还很落后,仅有胶轮大车5辆,其余全部是牛、马、骡拉的铁轮车(约300辆)。从5520日旺产期,日收购量均超过10万市斤,日用车200300辆。并决定凡外销不出去的对虾,由昌黎城关的十多家公、私营饭店〔除两个门市部正常营业)负责全部煮熟就地晾干,再由渔栈付加工费,回收干虾。

    城关的对虾销售也很活跃,负责渔栈业务的副主任牛香久,采取灵活的业务方法,邀请来自北京、天津、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地的采购员住在城关旅馆。他天天与他们商讨发货问题。这些单位不愿进货时,牛副主任凭借平时业务关系,直接向他们原地发货,发货后告知给予代销,以免货物积压。昌黎县火车站也积极配合,大力支持,每天运出数百件加冰鲜虾。

    此外,在昌黎城关也大量销售对虾,渔栈一天24小时向小商贩批发。东门南面的水产门市部也一天20小时销售,还在北、西、南门附近开设临时销售点。为了促进销售,渔栈还把从海上二角二分一斤收购的对虾,减价为一元五斤在城关销售。

    另外,为了解决剩余部分对虾的收购问题,在大蒲河乡的大蒲河、栅子里、金庄等村动员群众以户为单位蒸煮加工和晾、晒干品,保证了海上捕捞对虾的全部收购,促进了捕捞生产的发展。

    这年的对虾大丰收,使沿海渔民、渔工的生活和生产面貌有了很大改观。据调查,从这年末到1955年春,有3010以上的户买了暖水瓶,20%的户买了自行车,有60多户盖了新房。渔民的衣着和各项消费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这年的秋、冬季,排造有木盖的新船20多只;沾钩渔船由上年的6只增加到18只,钩具增长三倍;漂钩船和钩具增长两倍多,船数达到130只,漂钩达到15000多筐;丝网挂子(又叫小眼网)增长两倍以上,共多达2万余令。沿海人们笑逐颜开,生产积极性愈发高涨,为尽快发展渔业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原载昌黎县政协学习宣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199812月编印的《昌黎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第104107

 

201041晨于碣阳书斋

 

 

 

1956年5月17日《昌黎农民报》刊登的《鱼虾大丰收》短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