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宜重提“一保一控”
白 明
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有关部门至少要对保持经济增长或抑制通货膨胀有一个明确态度,或者两者兼而有之。面对着当前的经济形势,我认为有必要在继续强调“保增长”同时,充分意识到愈加临近的通货膨胀压力。为此,在两会即将来临之际,我认为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宜重提“一保一控”。
从2007年底来看,面对着显著攀高的物价指数,中央将宏观经济政策定调为将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各项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到了2008年年中,随着通货膨胀形势逐步缓解,中央又将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定位得较为中性,提出了“一保一控”。按理来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也确实需要两手抓,一手抓经济增长,另外一手抓抑制通货膨胀。不过,由于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开放经济,国际金融危机不可避免要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2008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宏观经济要“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显然,确保经济增长成为了当时各项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要过分提抑制通货膨胀似乎与当时的经济形势不是十分合拍。事实上,在去年许多月份中,国内的CPI和PPI都为负值。从当时的情况看,防止通货紧缩要比防止通货膨胀更为实际一些。
随着一系列“保增长”措施的相继落实,特别是随着汽车下乡、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诸多启动国内市场政策的实施以及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执行,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7%,中国经济成功实现“保八”。2009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7%,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5.4%。不过,从2010年1月份统计数据来看,1月我国CPI同比上涨1.5%。从国际惯例上来讲,当CPI指数超过3%,就会出现通货膨胀。现在看来,通货膨胀虽然还没有真正到来,但却已经形成潜在压力。
首先,由于执行了一系列刺激经济计划,去年的货币流通量增长很快。据统计,2009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与此同时,2009年的货币供应量增长也比较快。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0.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7.7%,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2.0万亿元,增长32.4%。不过,去年享受的盛宴终究需要在今年埋单,而埋单的过程也必然会潜伏着价格水平上涨动因。
其次,由于价格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各种形式的价格管制造成货币流通速度的强制下降,现有的CPI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体现出已经释放出的那部分涨价压力,而无法反映出被抑制住的那部分涨价压力。
再次,上游产业的供求矛盾进一步突出,对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形成压力。2010年1月份PPI的同比上升幅度开始高于CPI的上升幅度,最终将会影响到未来CPI的定位。1月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0%,表明生产领域的价格上涨趋势仍较明显,需引起管理部门的警惕。
此外,由于世界经济逐步转暖,特别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国际市场大宗资源性商品价格也在逐步回升。由于在石油、铜、铁矿石等大宗资源性商品方面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国际市场合情看张也必然会向中国国内传导,最终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CPI和PPI的变动上。
最后,由于劳动力报酬与商品价格之间存在着比价复归的需要,随着全社会工资水平提高以及其他重要生产要素价格提高,整个国内商品价格体系也需要水涨船高。
现在看来,“上面”已经充分认识倒通货膨胀的发现正在逐步临近。为此,2010年以来,央行已经先后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样做,颇有些未雨绸缪的味道,只得欣赏。为此,有必要将经济增长落在实处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对通货膨胀的警觉。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今后一段世间的宏观经济政策还要以重提“一保一控”为宜。
宏观经济政策宜重提“一保一控”
评论
编辑推荐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