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能够认识自己吗?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之三


人类能够认识自己吗?

 

    中国的历史是无法解脱的轮回,西方的历史则是永无终点的旅行,而希腊正是这漫长旅行的精神起点。

    人类对快乐的哲学追求从希腊,从爱琴海之滨的雅典启航!

    是什么使希腊文明这样不同凡响?是什么使希腊人摆脱了诸神与暴君的纠缠,独创性地获得了理性的力量?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曾提出过这样的疑问,最后,他们都将目光集中到了公元前490年至公元前322年的雅典。按照罗素的说法:“希腊哲学中三位最伟大的人物都与雅典有关。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出生于雅典,而亚里士多德则在雅典学习,后来在这里讲学。因此,在我们讨论他们的著作之前,先光顾一下他们的城市是有益的。”

    公元前490年至前470年,古希腊两个最强大的城邦斯巴达和雅典联合兵力,粉碎了波斯人在大流士和薛西斯率领下的野蛮入侵。在反侵略的战争中,斯巴达提供了陆军,雅典提供了海军。战争结束后,斯巴达解散了它的军队,又回复到了农业社会的闭关自守、停滞不前的状态,而雅典却把它的海军改造成了庞大的商业船队。随着贸易的发展,财富的积累,雅典不仅逐渐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和港口,也成了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习俗的人们会聚之地,他们在接触、交流与竞争中产生了比较、分析和思想。

    海洋为雅典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多元化的思想。各种传统、教理和学说在这个多元化的商业中心互相摩擦、碰撞。“在有一千种信仰的地方,我们就容易对每一种信仰都怀疑起来……哲学的开端在于我们懂得怀疑——特别是怀疑我们所抱的信念、教条和公理。”

    怀疑,使人拒绝盲从;怀疑使人勇于挑战权威,怀疑,催生了理性与哲学。正如哲学家们所总结的“哲学的开端在于我们懂得怀疑----特别是怀疑我们所抱的信念、教条和公理······”

    在哲学家们看来,认识自己,是人类解决自身问题的最佳途径,是人类获得快乐的根本手段。然而,人类能够真正认识自己吗?这本身就是个值得怀疑的问题。先哲苏格拉底在说出“认识你自己吧”这句话的同时,又说了一句传世名言:“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

    我作为一个对人,对人生充满兴趣,也充满怀疑的作家。看到苏格拉底这两句话,即有了那种刻骨铭心的感觉----人们真诚地渴望认识自己,然而我们什么也不知道,所以,我们什么都想知道!它包含人类的所有疑问和迷茫,它包含了人类所有的努力与无奈,它包含了人类的苦难与快乐,它引发了苏格拉底的追问。苏格拉底的追问,启发了人类的追问。从此,人类沿着追问一步步摸索着,我们找到了文明的新途径:哲学。

    什么是哲学?从字义上说,希腊文的Philos(爱)和sophia(智慧)构成了哲学这个词汇,哲学就是“爱智慧”,而“哲学家就是热爱洞见真理的人。”这种发端于怀疑,以追求智慧为终极目标的学问一经出现,便表现出了有别于一切宗教及各种东方学派的独特风采,它因怀疑,不断突破教条的桎梏,因爱智慧,不断拓展思想的疆域。

    从此,人的问题,人的快乐问题再也不是听凭上帝独裁专断的宗教领地,而是可以不断思索,不断发现,不断发展的哲学课题。尽管人们最终都不可能找到一个标准答案,尽管这是一次永无终点的思想旅行,但是,人类始终在进步。进步,不需要终点。

    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快乐,作为一个哲学问题被反复考察,仔细推敲。他们思索的角度已经超越了个人体验与通常意义上的人生经验,而是对快乐与知识,快乐与国家政体,快乐与伦理进行整体性的梳理。他们将快乐问题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个用理性思索的高度。

    希腊文明作为人类理性的一次觉醒,赞扬智慧,追求知识,反对愚昧是苏格拉底以及他的学生们坚守如一的信条。正如罗素曾经总结的:“美与知识是贯穿于希腊思想的一个标志。基督教的伦理学是与此相对立的。”(《西方的智慧——西方哲学在它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中的历史考察》)在苏格拉底的哲学里,对快乐的追求,归根结蒂就是对智慧的追求,对真理的追求。他很少提到神的权威与恩赐,也不屑于利用中国式的“天命”或树立常人难以企及的道德标杆,他是以健康的思想,以人性的关怀,平和地讨论人的快乐问题。

    透过柏拉图的《理想国》,我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与格劳孔这样一组对话:

    苏格拉底(以下简称:苏):那么让我们假定有三种类型的人:喜好智慧者,喜好名誉者,喜好利益者。...那么就有三种快乐分别是他们追求的对象。

    格劳孔(以下简称:格):好。

    苏:现在,如果你对这三种人进行调查,去依次询问三种生活哪一种是最快乐的,你一定会发现他们都在赞扬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都在努力贬低其他两种生活。喜好利益者会贬低追求名誉和知识的生活,因为他认为这两种方式不能给他带来金子和银子这种现实的好处。

    格:对。

    苏:喜好名誉者则会认为追求金钱的生活是粗俗的,而且由于追求知识的生活无法带来名誉和声望,他会认为这种生活是烟雾一样虚无而无意义的。

    格:非常正确。

    苏:让我们试想一下,当哲学家把别的快乐和他自己的得知真理,永远追求真理的那种几乎与在天堂里的乐趣相似的快乐作对比的时候,他会怎么想呢?他会不会不想得到他们?

    格:毫无疑问,他不会想得到的。

    ……

    苏:因此,我们得出了我们所寻找的结论……我们中间以学习知识为主导思想的人具有最快乐的生活。(《理想国》346页,柏拉图著,刘勉、郭永刚译,华龄出版社1996年9月北京第1版)

    哲学与科学,异常有力地强化了人类的膝盖,从此,他们不仅敢于在上帝以及所有的神灵面前站立起来,而且敢于傲视一切世俗强权。宗教与神学是站在神的立场,纯净人的心灵,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哲学,刚是独立于人的立场,思索人的问题,追求人的快乐。(未完待续)

 

下篇:杨黎光·《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之四  知识与愚昧的区别

 

杨黎光网站:http://www.yanglg.com/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