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中华民族之宗 耀炎黄子孙之祖




     又是一年寒食清明节了,很多网友来电问到拜坟祭祖的事,我把我书中的一段文字帖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扫墓祭祖无非是对祖先恩情的记忆而已。算不得什么报答。为人子孙者只有在某种具体形式下激励下,才会产生光宗辉祖的欲望,而光宗辉祖思想是中华文化的伟大精髓之一,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所谓光宗耀祖实质上是

   光中华民族之宗、耀炎黄子孙之祖。

  

  每逢大年初一或是寒食清明,我们都带孩子到爷爷坟头拜祭,他们也很高兴去。拜坟不仅给了他孝道教育,而且也扩大了他视野,丰富了他的知识。

   虽然,我们并不迷信神鬼,但是逢年过节的时候,我们总是在祖先的坟头焚香点烛,烧纸线,然后三拜九叩。这种习惯是我童年时代从父母那里传承过来的,从那时候开始我就懂得人世间有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扫墓祭祖无非是对祖先恩情的记忆而已。算不得什么报答。有人说在心里记着就好了,不必恪守这些陋习。我们却认为任何一种“心里”的东西都必须用一种具体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对下一代起着良好的教育作用,才能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教育的“教”字,有一半是孝字,另一半是文字,可以理解为古人对教育的定义就是孝道文化。为人子孙者只有在某种具体形式下激励下,才会产生光宗耀祖的欲望,这就是教的实质。而光宗耀祖思想是中华文化的伟大精髓之一,是人类进步的动力。这种欲望无法用简单的说教产生,而只能通过具体入微的形式感化出来,通过岁月的力量慢慢深入到孩子心灵深处。

  国家是“国”与“家”的统一体,没有国哪有家,这是一种理论上的说法,就现代国家的定义,应该说没有家哪有国,才是一种比较切合实际的理念。所谓祖国,就是祖宗世世代代生存过土地和土地上的同胞,光宗耀祖实质上是光中华民族之宗、耀炎黄子孙之祖。如果回归到历史,中华民族有同一个概念范畴的祖宗,所以光宗耀祖并非是一个家庭的私事,而是悠关中华民族的大事。每个家庭都能争取光宗耀祖,那么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也就繁荣昌盛了。

  当今社会孝道的淡薄,或许与这些的旧俗的破除不无关系。当然,我们无意倡导旧俗的复兴,只是说必须用一样具体形式让孩子得到有关孝道的教育,简朴的旧俗也不先为一种简单而又可行的方法。何况,在我们现在这个和谐社会里,各种不同的宗教尚且都能存在,中国没有本土的宗教,只有儒教,儒教里没有神,那么作为中华古老文明一部份的祭祖习俗,可以称之为祖宗拜佛教,没有不可存在的理由。

  朱子治家格言中把“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与“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两句并列在一道,对治家教子而言是不无道理的。两者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我们很难设想一个不懂孝道的孩子,将来会对国家,对社会作出大的贡献;更难相信一个连父母都不尊敬的人,会有很高的道德素质。因此,我们始终认为道德教育,应以“孝”为先。孩子是在家庭中长大的,对孩子来说“孝”的概念是很直观也很实际的东西,孩子也很容易接受。在家庭的早期教育中必须将“孝”字刻印在孩子的空白的心灵图纸上,使其根深蒂固。否则长大之后,其他一切的道德教育都将无从入手。孝是对父母之爱的回报,其他一切道德情操是孝的变种。光宗辉祖思想是孝的直接派生物,而其他一切伟大理想都只是光宗辉祖思想的变种。

  我们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是从“孝”字入手的。除了给他们讲述诸如二十四孝之类的故事之外,为了便于孝道教育,我们在家里立了一个小小的孝庭。当时住房条件很差,不可能有专门房间作为孝堂。孝庭就立在书架的最上层,中间挂着父亲的照片。两边是联语:

  荒田先祖耕

  福地后人种

  在父亲的照片两边写着最能反映父亲风格的一副对联:

  欲除烦恼须无我

  各有姻缘莫羡人

  平时我们用一幅布帘掩住,每逢过年过节或家有喜事时,我们就在孝庭上点上两支腊烛和三炷清香,默默的站立与父亲共同分享节日和喜事的快乐;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也在孝庭前点香,告知我们的难处,让父亲给我们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天文刚出生时,我们就在孝庭上焚香点烛给父亲报喜。后来孩子长大每逢开学离家远走,他们都会自觉地在孝庭上点香拜别爷爷、奶奶;每年从学校放假回家,第一件大事就是到孝庭前给爷爷、奶奶请安、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