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万安度余生:靠谱吗?


  报载,北师大有位钟教授,在一个非学术刊物上,以随笔的形式,发表了一篇看似很“雷人”的文章,其中提出:到2027年,一个人退休后安度余生需要300—500万元人民币,而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可能1000万都不够。因为教授的身份是金融方面的专家,故而一席话如同凉水泼进热油锅,炙热的油花四溅,也许还真伤到了一些人——按媒体的说法,“拍板砖的人不少”,于是乎,这又成了一个公众热议的社会焦点。

  然而,在激辩中,持反方观点者,作判断时的语境基本上是带结论性的。譬如:“钟伟的算法并不科学,千万元养老之说缺乏基本的经济学常识。”“我看这位老师,也不是做养老保险研究,他的一个比较当中,我觉得可能有逻辑上的错误。”“他的支撑,他的观点论证过程太糟糕了。所以对于一个学者来讲,他当然是不负责任,不严谨的。”

  搞笑的是,持这种观点的专家学者,居然没有一个是用数据说话的,至少在媒体上见到的是这样。而与此同时,觉得钟教授的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却个个都在用数据说话。当然,我们也能理解持反方观点者的一片苦心,因为钟的结论“估计会令很多人感到无比地沮丧”,“很多人一下就感觉到,包括我们的同事,包括我周围很多邻居都觉得,活不下去了。”

  但是,钟的话已经出口。由于媒体的传播,也已经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光给“1000万养老”下个“错误”的结论是没有用的。要把问题说清楚,我们还是要算账:

  钟在计算中给了我们3个时点,中间的是2007年(应该是为了好找统计数据),往前推20年是2027年,往后推20年是1987年。钟又给了我们一些数据,譬如“退休后存活25年”,另外就是1987年和2007年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城镇职工人均工资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钟的推算过程也许的确有点绕,现在我们尝试利用钟提供的数据但用另一条思路来进行推算,于是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1).200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约为1987年的10倍;

  (2).200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987年的15倍;

  (3).2007年城镇职工的人均工资约为1987年的17倍。

  如果假设从2007年到2027年,上述3项指标的增长幅度与前20年相同。作这样的假设的理由是:在前20年中,GDP中拿来给劳动者分配的份额是偏少的,这在政府、在学界已经达成共识。从2010年起,由于社会分配政策的调整,上述3项指标在今后20年中的增长幅度可望比前20年更大。但我们保守点,算其相同。那么,以2007年的这3项指标的实际数据计算,可以得出:

  (1).202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为9997×10=99970(元);

  (2).202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86×15=206790(元);

  (3).2027年城镇职工的人均工资为24932×17=423844(元)。

  如果要实现钟提出的“存活25年”的目标,并且为保守起见,假设在这25年中生活水准不再有变化,那么我们可以得出:

  (1).若以人均消费性支出计算,2027年退休并活到2052年的城镇居民,在25年中总共需要99970×25=2499250≈2500000(元);

  (2).若以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2027年退休并活到2052年的城镇居民,在25年中总共需要206790×25=5169750≈5170000(元);

  (3).若以人均工资计算,2027年退休并活到2052年的城镇居民,在25年中总共需要423844×25=10596100元≈10600000(元)。

  以上的计算,也许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钟教授的计算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但由于这250万到1000万在今天被看作“天文数字”,因此需要作进一步的解释: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迄今17年以后(2027年)或42年以后(2052年)的250万到1000万究竟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其实很简单,倒过来算一算,以人均消费性支出计算,就相当于现在每年花费大约1万元(25年则25万元);以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就相当于现在每年花费2万多元(25年则50万元);以人均工资计算,则相当于现在每年花费4万多元(25年则100万元)。要说明的是,这些平均数是国家统计局给我们的,要说算得不对,好像得问他们去)。

  与钟教授一样,以上是在推算自己退休后存活25年“需要积攒多少钱”,也就是说,不考虑其他因素,譬如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待遇,完全靠自己攒钱。

  还要说明,以上所说的开销,不仅仅是日常的生活费用,而是包括了所有开支的,尤其是医药费。常常扪心自问,如果单靠自己攒钱来为自己老了以后支付医药费。当攒到多少钱时就可以自豪地宣称不怕生病了。汗颜,恐怕一辈子都不敢说这句话。

  套用一句时髦的话语:“长得丑不是你的错,但出来吓人就是你的不对了!”——算得乱七八糟不是你的错,可在杂志上发表吓人就是你的不对了!不,有时候,杞人忧天,有点忧患意识恐怕是有必要的。那以上算来算去是否都是在做吓唬人的数字游戏。应该承认,以上的推算根本谈不上准确不准确。下这一番功夫,是想说明一种趋势,而这一趋势会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做什么:

  (1).一般而言,想靠自己存钱来养老(包括医疗)是很不靠谱的。“1000万也未必够”是有道理的。因为当你往银行里辛辛苦苦存钱时,经济的发展、社会平均收入的提高和物价的上涨,会使你攒钱的努力付诸东流。

  (2).不靠自己靠谁?——还是要靠社会、靠政府,众人拾柴火焰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会改变这一切。按上述3个指标来衡量,如果每月发1000元、2000元或4000元的养老金,也就是相当于17年或42年后的8000多元、17000多元和35000多元,这不可思议吗?想一想1987年时每月工资才拿120元,而到20年后(2007年)则每月已经拿到2000多元。再过20年(2027年),每月拿35000元是天方夜谭吗?再想想,1987年,钢镚、毛票还都是钱;现如今,老百姓最基本的交易单位恐怕就是1块钱了。这涨了多少倍,至少是10倍。刚到过日本,花日元就得成千上万地花,一点也含糊不得,恐怕20年以后就是这感觉——说白了,不少开口骂人的人恐怕并没有深想。

  (3).医疗保险是个更大的问题。有研究表明,一般而言,一个人一生中花费的医疗费,70%是花在临终前的最后一个月。上了年纪,就怕生病。所以,今天的退休老人说退休金太少,大多数说的是怕生病了没有钱看病。如前所述,攒钱看病是不可取的,这点基本权利还是要向国家去努力争取。

  (4).人口老龄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银发浪潮本身不是问题,如果一个社会及其管理者对此没有做好准备,那老龄化就会带来诸多社会问题。中国到人口老龄化最高峰时,劳动年龄人口仍然有将近7亿。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20年后老年人能够过上怎样的生活的,不是看现在我们能够攒下多少钱,而是届时这6—7亿劳动者能够生产出多少社会财富以及怎样来分配这些财富。因此,我们根本毋需对中国老龄化的前景持悲观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