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了一篇文章:《毛远新果断指挥海城避震,如不预报伤亡或比汶川》,我感觉言过其实,海城地震的时候我12岁,故乡距离震中60公里,至今记忆犹新。
1975年2月4日下午政府向居民传达了近期可能发生地震的消息,当晚7点半地震发生,震级超过7级,但伤亡确实不大。我想伤亡不大的原因在于地震发生的时间,此时,人们都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里,尚未睡觉;而且,那时家家住平房,一有动静几步就能跑到室外,这才是伤亡小的关键。
下午政府向居民传达了地震的预报,仅是说“近期可能”,其实,当时天寒地冻,无处栖身,传不传达老百姓都得住在家里;如果地震发生在深夜,或者人群密集活动期间,伤亡肯定会更大,但海城毕竟地处平原,并且交通发达,当时的建筑不使用钢筋混凝土,人口密度远比今天小,所以,若说“如不预报伤亡或比汶川”明显言过其实。
我感觉海城地震预报的发布跟当时的体制有关,毕竟东北处在沈阳军区的管制下,军人的思维可能简单些;况且,主持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工作的毛远新更是“太子监军”一类的人物。要是换个人,前怕狼后怕虎,自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了。不过,即使当时的家乡父老也没有认为这场地震伤亡小的原因主要在于预报,地震属于“天塌大家死”的灾难,谁也不知道何时地震,即使预报近期可能地震,你有什么办法?还不是听天由命!
附带说一句,距离震中60公里外的我的家乡震级不会低于六级,房屋大多未倒,伤亡往往是逃生过程中造成的,反而极个别活腻歪的人坐以待毙,最后毫发未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