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官的末日
王先金 主编
1-6 李嘉廷和情妇徐福英 (3)
做省长情妇的丈夫苦不堪言
——贪省长李嘉廷情妇之夫痛说家事
编者按:自李嘉廷和情妇徐福英的丑闻不断曝光后,徐福英的丈夫一直被善良的人们所关注。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内心有着怎样的煎熬与痛苦?
(伊娟 允石/文)
10年恩爱,由穷变富埋祸根
徐福英被抓捕两年多来,我只两次见她。
第一次是2003年9月的一天,是法院通知我探视的日子。我带着我们16岁的女儿,前去关押徐福英的看守所。一见面,徐福英的眼泪就下来了,女儿看了她一眼后同样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淌。看着母女俩这样一言不发、不断地哭泣,我当时真不知道说什么好。过了一
会儿,徐福英哭完后说的第一句话是:“现在,我只想过平民的日子。”我叹了一口气,无言以对。 李嘉廷情妇徐福英在法庭上
直到探视完毕,女儿也没有对母亲说一句话。从看守所出来后,女儿眼中仍然含着泪水。她终于开口对我说:“爸爸,我恨她!”我抚摸着女儿的头发,只好安慰她几句。已
至此,我说得再多也无济于事。
第二次见到徐福英是2003年10月20日上午。这天,又是法院通知探视的日子。我和女儿、儿子及徐福英的娘家人一起到看守所。过了一会儿,徐福英与我们相隔一块大玻璃见面了。见到母亲和兄妹,徐福英笑容满面,有说有笑。后来她突然看到站在一旁角落里的我,用手指勾了一下,示意要对我说话。我走过去拿起话筒。徐福英看着我,顿时又流出眼泪,说:“我现在最怕女儿学坏和吸毒。我现在和一些吸毒的人关在一起,我觉得吸毒很可怕。”我告诉她:“放心吧,女儿没有吸毒,也没有学坏。她很懂事,也很听话。徐福英叹了一口气说:“不管将来我们能不能在一起过,你都要把女儿管好。”我说好的。
其实,从1997年开始,我和徐福英就只是法律意义上的夫妻了。当时我们已签好了离婚协议,在一个周二的早晨,我们一同到民政局办理离婚手续,谁知民政局只在每周的一、三、五办理手续。我们回来后本想按规定时间再去,可正在住校的10岁女儿知道这一情况后表露出明显的反感情绪,让我和徐福英不得不改变战术。记得当时我们问女儿:“如果爸和妈离婚了,你想跟谁过?”女儿态度坚决地回答:“你们要真的离婚,我谁都不跟,到外面去流浪。”
我和徐福英一听都被吓住了。加上我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太好,对许多事觉得力不从心,所以离婚这件事就被搁置下来。我俩只好私下协议分居,在瞒着女儿的前提下分清了家产,将“丽人园”餐厅和“海王号”分到徐福英的名下,我分得某某度假区别墅和某某舞厅。
后来,我们各做各的生意,各交各的朋友。
我们虽然同住一幢别墅,却不同住一层楼,我住三楼,她住二楼,我俩经常会几天都见不着面。她有什么事也不对我说,还经常流露出懒得跟我讲话的样子,我因此也不太理睬她。如果那时我知道她在做这些违法的事,我肯定会奉劝、提醒她一下。毕竟我和她夫
妻一场,从法律上讲我们还是夫妻。何况我们还有儿女,还得为儿女考虑啊!
我和徐福英有过10年美好的夫妻生活。那些年我们时常受人羡慕,一是我比徐福英大整整20岁,我们老夫少妻情真意切;再一个是她除年轻、漂亮外,还是个能干的女人,家里家外一把手,做出的饭菜可口诱人,让我不断暗自庆幸老天爷给我送来这样一个好老婆。可惜好景不常,随着我们经营的“丽人园”餐厅发家致富,我们的关系渐渐发生改变。可以这样说,是“丽人园”餐厅使她由好变坏,是金钱的魔力让她迷失方向,慢慢由好女人变成了坏女人。
她没有多少文化知识,平时又不喜欢看书、看报,更不懂法律知识,就爱看一些港台言情类的电视剧。一把年纪的人了,前些年她还对《还珠格格》非常着迷,看得津津有味,大有百看不厌的味道。她从小生活在又穷又苦的社会底层,一旦金钱向她滚滚扑来,把她推向社会上层,她就不知道该如何应付和适应世界的变化,人也变得越来越贪婪。
患难之交:地摊恋情堪回首
我和徐福英在1981年摆地摊时认识并相爱结婚。当时,年近40岁的我每天看到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背着一个两岁大小的男孩儿,起早摸黑地和我们这群男人在大街小巷,
以摆地摊为生,风吹雨打,十分辛苦。
我由同情生出怜爱之心,就主动在生意上照顾她,好卖的商品让她多卖。渐渐地,我
俩日久生情,从相爱到成婚。
徐福英1962年1月出生于昆明郊区一个清贫的家庭。父亲是木工,人很老实,却不幸早年辞世;母亲是公路管理段的工人。因徐福英在兄弟姊妹中排行老四,家人便以“四妹”为她的乳名。四妹天生丽质,少年时期活泼可爱,曾经有过当艺术家的梦想。但她贪玩,不努力,仅上到小学四年级,便中断了学业。那个年代的父母整天为生计奔波,还要忙于工作和学习,基本上无暇顾及子女,因此徐福英辍学似乎没有引起父母关注。书读得
少,她的文化水平自然不高。
那些年,对一个很小就辍学在家的女孩子来说,没有文化和没有家庭背景就意味着不可能分配到工作。大约12岁时,徐福英只好出去挣钱糊口、闯荡社会。她告诉我,当时她主要以帮人家搓麻绳、包糖果之类的小手工活为生,一天挣8角钱,还算自己可以养活自
己。
平时无所事事的时候,为了打发时间,她整天和一群比她大的男孩在一起玩耍。正值情窦初开的她,自然而然和一个男孩子好上了。人生阅历浅薄和社会经验缺乏,使她误以为甜言蜜语、海誓山盟就是人生的幸福和真谛。于是在不满17岁的情况下,她就闪电般地与心中的“白马王子”小兆结合,很快又稀里糊涂地生下儿子。然而,以出卖体力当搬运工为生的丈夫的微薄收入,难以支撑一个家庭,徐福英自己也没有工作,生活缺乏经济源,
家庭自然不会幸福。
爱情的热能被生活的重压消耗之后,度日的艰辛代替了往昔的浪漫,结果二人只能分
道扬镳。当时,未满20岁的徐福英独自一人带着年幼的儿子生活。
有一次,徐福英一整天没有吃饭,就带着儿子去找娘家人求助。她母亲根本不管,还说:“叫你嫁个军官你不嫁,非要嫁个搬运工不可!你嫁什么人不好?偏要嫁个这样的人?”只有徐福英的妹妹露出很同情的样子,给了徐福英一碗米。后来每当提及此事,徐福英都
对妹妹当年的“一碗米”流露出深深的感激之情。
我的家庭条件虽然好一些,但年轻时人生遭遇并不好。我坐过10年牢,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事了。我被指控犯了两项罪,一项是参加单位的造反派,另一项是我悄悄做一些生意,犯了所谓的“投机倒把”罪。出狱后,我继续做小生意,不久后认识了徐福英,并主动承担起了照顾他们母子的责任和义务。当年,她的儿子才两岁半,我就抚养他一直到17岁。我视他为自己的亲生儿子,从生活和教育上尽量想着要做好父亲,使儿子幼
小的心灵得到抚慰。现在儿子已经26岁了,以打工为生,他对我还可以。
回想当年,我们真的穷了很长一段时间。记得我和徐福英刚成家时,住的是月租60元的昆明市郊区农村的一间房子。因为穷,她娘家的人一般不和我们来往。生活虽艰难,但徐福英既勤快又吃苦耐劳,使我们的小日子过得温暖安宁。至今,我仍十分留恋那几年的日子。那时我每隔几天就要跑昆明市的郊县安宁等地赚钱养家,我们三口之家一天的生活费仅能开支1.7元,她却能把家里打理得好好的。每天清晨起床后,她带着孩子去买菜,
回来把我们全家一天要吃的东西准备就绪后,再带着孩子去摆地摊,挣一点钱。
家和万事兴,这是对我们家庭当年的形象说明。由于她勤俭持家,加上我努力挣钱,渐渐地,我们的经济状况好了起来,有了几万元的积蓄。这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期,算
是不错了。
亲情变味:一碗米里难觅爱
有了钱后,我们决定转行,不再倒买倒卖摆地摊。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徐福英选择做餐饮业,并以8万元起家,开了“丽人园”餐厅。开业后真是财源滚滚,这是很多人都
没有预料到的结果。餐厅第三个月就收回了成本,以后每月都有10多万元进账。
“丽人园”餐厅给我们带来成功,家庭生活条件也有了极大改善。徐福英首先想到的是报答当初送她一碗米的妹妹,她将妹妹请来餐厅帮忙,每月给妹妹开工资,不久,她娘家的人也纷纷来到“丽人园”餐厅,有的负责财会,有的负责收酒瓶子,还有的负责送煤、送货等。她母亲也来了,专门负责帮我们带女儿。每天她家里起码有五人在餐厅里又吃又喝。这样的日子久了,我就看不惯了。因为在我们很穷的时候,他们不理我们。现在,我们条件好了,这些人就露出笑脸,整天围着我们转。我慢慢地和徐福英发生争吵。徐福英也恶语伤人,不止一次当着许多人的面嫌我老了,说我做什么事都无用了,还动不动就说
我是更年期来到了。
后来就发展到她和她的家人想方设法排挤我,很少让我经手餐厅经营方面的事务。我十分生气,我们夫妻患难与共这么多年,她竟然会这样对我,因此我和她不断拉开了距离,
夫妻关系闹得很僵,直到闹起离婚。
更糟糕的是,此时的徐福英彻底变成了忘记过去、也不憧憬将来的女人。有了大笔的钱后,她整天既不经营餐厅,也不管孩子,一心只想到吃喝玩乐,通宵沉迷于麻将桌上,甚至每次家里进多少钱她都懒得去管。她怕麻烦,就连家里的保险箱都不去打开。几十万元的生意,她不会记账,却大手大脚,花钱如流水!从那时起,她不断更新时装,穿的内裤和袜子都是一次性的,用过就扔,手机也随着市场翻新而翻新。出门时,她包里一般都装着几台手机。有一次,她让我开车送她到金龙饭店会朋友。小姐端上的茶要20元一杯,我嫌太贵,她却不以为然,数钱时就像数纸一样,一脸的无所谓。这就是她最大的特点:
喜欢出风头、摆阔,有机会就炫耀自己是有钱人。
1995年我们的“海王号”开业后不久,我知道她找当官的贷到了一大笔款。我曾对徐福英讲:“老四,真是吓死人啦!那个官儿瞎眼了吧?1000多万元的资金拿到你的手里,还不乱套?”说真的,我做了几十年生意,如果遇到谁来和我谈1000万元的生意,年龄小的我会说他是不自量力,年龄大的我会认为他可能是诈骗犯。据我了解,1000万元相当于一个贫困县一年的财政收入。仔细想想,这么多钱交给一个没有多少文化、不会记账的人使用,不是瞎了眼就是瞎胡闹!但我无论有多大的想象力,也不敢相信这竟然是一省之长
李嘉廷贷给她的钱!
我想,如果没有“丽人园”餐厅或我们不发财,我们的日子肯定会过得很平淡,但一定很幸福。至今我时常回想起一件事:当年我和徐福英刚好上不久,我花170元买了一辆凤凰牌自行车送给她,她高兴得不得了,每天都要把自行车擦拭得亮光闪闪,几乎是“三不骑”:太阳落山不骑,天阴下雨不骑,心情不好不骑。没想到她后来的变化会这么大,真的是挥金如土,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扔出去,连眼皮都不眨一下。富有助长了她的贪婪
和私欲,使她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我很心疼,但我也没有办法改变她……
伤痛无限,家有爱女初长成
我是安分守己的商人,可能是曾经的10年牢狱生活使我只想平平安安地过一辈子。不像一些人那样,有了50万元就想着500万元,有了500万元又想有5000万元。我知道
法律是铁面无私、无情、惹不得的。
和徐福英私下协议分开后,我满门心思用在经营我的舞厅和度假村上,后来生意愈来愈难做,加上附近什么“镇雄帮”、“四川帮”的人常来捣乱,我就把它们关闭了,最后我到下关(现大理市政府所在地)做茶叶生意,偶尔回昆明一次。我是在下关听说徐福英
出事的,就立刻赶了回来。
回到家后,我才明白徐福英这件事给我们的女儿造成的伤害才是最大的。
女儿当时在昆明市某中学读初中。徐福英的事被登报后,班里的同学不断嘲笑和起哄,有的同学故意问她:“什么是通奸呀?”有的教师也来问她:“你去过李嘉廷的家吗?李嘉廷对你怎么样?”那时女儿是忍气吞声、忍辱负重地过,直到后来一件事令她忍无可忍,
她才奋起反击。
一天上课之前,坐在她背后的同学用报纸敲了一下她的头,装腔作势地再次问道:“嘿!到底什么是通奸呀?”顿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有的还发出怪异的笑声。女儿紧紧咬着嘴皮,气得浑身颤抖。她想,即使今天活不成了,也要出一口气。她气愤地站起身来,顺手抡起凳子,对准问话的同学狠狠砸过去。结果那个同学头破血流,到医院缝了数针,女儿
也因此受到学校处分。
在这样的压力下,女儿再不肯踏入学校半步了。更可怕的是,她以为现在妈妈出事了,我不会要她这个女儿了,所以她跑到酒吧里消遣。有几次回家太晚,她外婆便对她说:“如果你玩到夜间12点以后,就别来敲门,敲我也不会给你开的。”女儿什么话也没有说,从
此吃住都在酒吧里,再也不回家了。
我从下关赶回来后,家里人都不知道我女儿在哪里、在干什么。我找遍昆明市的大街小巷,就是不见她的踪影。当时把我急得直掉眼泪,恨不得找人拼命。10多天后的一个夜晚,心力交瘁的我终于在一个僻静的酒吧里找到了失魂落魄的女儿,当时我们父女俩抱头
痛哭!
我含着泪水把女儿带回家,心情还不能完全放松下来,因为女儿已经在外面流浪了半个多月,我很担心她学了社会上的一些恶习,最害怕她学会吸毒、沾上毒品。为了尽快弄清情况,我整天寸步不离地守着她,连睡觉都让她睡在我身旁。这样我才好认真地观察她。谢天谢地,几天后我总算可以确定她没有染上恶习,更没有吸毒!她一个人在外面流浪那么久却没有学坏,这证明我的女儿是听话、懂事的好女儿。我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
徐福英与李嘉廷竟然是情人关系,我是做梦都没有想到啊!原来我只想到她肯定和哪一个当官的“混”到一起,最多是县长、厅长之类的人,却没有想到竟然是省长。直到他们曝光后,我才恍然大悟。我回想起一些事:有一次,我在家里看电视新闻,时任省长的李嘉廷出现在屏幕上,徐福英的妈用手一指,突然间说了一句:“呀!老李最近瘦了。”当时我觉得奇怪,她竟然不叫“省长”。一般情况下,我们只会称呼“李省长”,不会称
“老李”。后来我才明白,她母亲是以老岳母的口气在说话。
还有一次,徐福英让“丽人园”餐厅的工人准备一些饭菜,说是要亲自给省委的王阿姨送去。我问她:“省委的哪个王阿姨?”她回答说:“你不知道。不用你管。”直到后
来我看了报纸才知道,省委的王阿姨肯定是李嘉廷的老婆王骁。
现在我是既老又穷,生意愈来愈难做。一些不理解我的熟人见面时总说我现在是装穷,还说:“李嘉廷给你老婆弄了上千万元,那些钱都到哪里去了?你不沾光才怪呢!”说实在的,我除了钱没有沾上之外,其他都被“沾上”和牵连到了。虽然我们多年来一直分居,夫妻关系早已名存实亡,但我还得给她顶这顶巨大的绿帽子。我觉得这对我是不公平的,但我认了,只因我们是法律意义上的夫妻,没有离婚就还是一家人……还有,至今我也无法想象,李嘉廷凭什么拿那么多的钱给徐福英用?一个早已不再漂亮的半老徐娘,一个文
化不高、经商也不行的女人,李省长为什么这样信任她?实在想不通啊!
徐福英因欠下宜良县财政局550万元债务,2002年2月17日,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将徐福英的财产——“丽人园”餐厅和“海王号”作价462万余元折抵给宜良县财政局,徐福英现在还欠宜良县财政局87万余元。最惨的是,因徐福英欠下农行昆明滇池旅游度假村支行贷款60万元长期没有归还,银行已将她的别墅房产作为抵押。2003年10月15日,农行云南省分行营业部通过竞标,委托云南志城拍卖有限公司以48.5万元的价格拍卖了徐福英的别墅。这样一来,我和女儿不仅衣食无着,而且居无定所,只能靠兄弟姊妹和朋友
救济为生。
生活中,惟一让我觉得欣慰的是,我的女儿一天天长大,也一天天懂事。她已经从最艰难的日子里走出来,没有眼泪,也不再悲伤。她又有了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生活计划,对生活和明天重新树立起了信心。看着眼前的女儿,我就像看到了自己的明天,重新燃起对
生活的信心和希望。我们父女要好好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