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比谁更丢脸?
沈东子
前些日子谈到媒体的独立意识时,我曾说过这样的话,经过几十年的控制,如今我们的媒体都定型了,面对新局面的新闻需求,那些只会跟着官员写马屁报道的记者,正逐渐感到力不从心。此言是有所指的,只是当时议论重心在别的问题上,没有具体展开。这两天看见网络上关于贵阳中华女掌掴电视台女记者的报道,又想到了这个话题。本来女记者被打,通常都会赢得同情,什么无赖也太恶霸了,居然连女记者都打,不想上网一看,同情打人者也即中华车女司机的网民竟然居多,再调视频看看,距离真相也就更接近了。
事件涉及的实质是新闻的立场。我们如今的媒体,且不要奢谈什么自由之精神,独立之品格,往往诸多细节都不够报道水准,特别是小地方的媒体,完全沦落为权力和利益的工具,充斥着各种阿谀奉承的伪劣文字,比方文字一旦涉及到具体人,如果是官员,通篇都是什么马部长、朱书记,甚至杨主任、牛科长。中国人是很推崇官本位的,小小老百姓遇见自己的上司,害怕得罪对方被套小鞋,像给黑老大作揖似的,忙不迭叫声主任科长,倒也可以理解,你那新闻都上报纸了,为何还要把那屁大的官衔带上来?一口一个马部长如何如何,牛科长如何如何,似乎那新闻要告诉大家的主要是那部长科长姓什么。
至于对待老百姓,则完全换了另一种口气,开口就是市民马某、朱某,或者农民杨某、牛某,姓后面是什么名字懒得说,似乎说出来给被报道者扬了名。通常来说不说出被采访者的姓名,是被采访者不情愿露面,这时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就是了,既然不愿透露姓名,那就连姓带名都不要说。用一个某字代表对方的名字,那某字感觉就像古时候的一根绳索,往所有人身上都可以套,套住了拉出来溜一下,管他张三李四阿猫阿狗都合用。一个人上报纸,连个姓名都看不见,如何过上温家宝说的有尊严的生活?那某字几近于八十年前鲁迅笔下那Q字。
还有就是电视采访中的提问,也不知道如今的电视采访提纲,是不是有惯用的句式,最近蔬菜降价了,你是不是很高兴呀?你觉得党的富民政策是不是很好呀?等等,跟哄小孩子似的。这种句式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刁钻,根本不容你有回旋余地,你要么回答是,要么回答不是,老百姓本来就不善言辞,遇上这样的提问只能束手就擒,你总不能说不好吧,都富民了还不好?只能说好,提问本身实际上是下套子,一扔出去就可以把你套住,任你怎么挣扎都是徒劳,相当于不需要答案的问题,或者说答案十拿九稳,全在提问者掌控中。据说这种提问方式叫舆论导向,已经沿袭使用了几十年。中国都进入21世纪了,依旧用这种所谓的导向提问,只会把新闻导进死胡同。如果是在现代法庭上辩论,辩护人用这种方式提问,会被认定为诱供,要遭到惊堂木的棒喝制止。
再回头看中华女事件,从视频上看女记者采用的是同样的套路。一个违章中华车女司机在接受交警处罚时,女记者把话筒伸过去,这样问违章者:你觉得你这样做是不是给我们贵阳市丢脸了?司机扭头回避,记者不依不饶,继续问同样的问题:你觉得你这样做是不是给我们贵阳市丢脸了?这种问题其实就是想羞辱对方,完全失却了新闻的客观立场,违背了为观众公正报道的基本原则,从新闻角度看是一钱不值的,对方只能回答是,如果胆敢说不是,还有更厉害的问题跟上来呢,如果这样都不算丢脸,你也太没羞耻心了吧?我想无论谁遇上这样的提问,心里都会窝火,我都接受处罚了,你还给不给我活呀?为什么不可以问一些具体的交规问题,比方你知道这条路是单行线吗,路上有标志吗等等,这些才是市民最关心的问题。此事也说明如今有太多这样的记者,缺少最起码的职业训练,连做新闻的ABC都不明白,拿着话筒就上街了,这样的记者越多,真实的新闻越少。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