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41年,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年份。
不仅仅因为这一年中国历史开始了确切的纪年,也不仅仅因为它是“共和元年”,我更愿意把注意力集中在发生这一年镐京的“国人暴动”上——暴动的主体究竟是哪一个阶层?他们凭什么就一举推翻了周厉王,又是凭借怎样的力量和思维让政局和平过渡,以至出现难得的“共和行政”——汉语“共和”一词就是从这来的。
“国人”是都城里的人,相对于郊野的“野人”,他们受过教育,有更多的见识,也有近水楼台进行议政的传统和阅历。他们之所以是国人是城里人,那么可见生活待遇和质量都比野人要好,按照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朴素道理,他们本不该成为暴动的主力军。
偏偏,不该发生的事还是发生了。
几乎成为历史定论或作为常识的原因有两条,一是说周厉王“与民争利”,搞国有化改革,把山林川泽的收益都给垄断了,害得“人民”民不聊生——这里的“人民”恐怕包括“国人”甚至是一部分贵族;二是说周厉王干了这见不得人的缺德事,也不让人说,搞监视活动,搞无间道,秘密盯梢打小报告整人,甚至不惜动用国家机器向批评朝政的人执行死刑。
周厉王的身边并非都是糊涂虫、和稀泥的主,有一位正直、明白的大臣叫召穆公,他再三进言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此!”告诉厉王,不能搞“堰塞湖”,老百姓的意见只能疏引不能硬堵。
朝堂之上,国君面前,大臣进谏,一般都是说者有心,听者无意。
周厉王在进行一场博弈,作为天下“共主”,在自己的财富、利益和控制权走下坡路时,他想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对意识形态的掌控,逆势上扬,扭转对周王室不利的局面。和许多被称作“暴君”的统治者一样,他用力过猛,方法显得简单粗暴,所以容易激起民变。
周朝历史上的第一次国人暴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发生的。
历史,并没有提供此次暴动更多的细节,从史书能够获取的信息包括——
暴动时间:公元前841年,周厉王实施高压政策的第三年,应验了那句“事不过三”?
暴动地点:国都镐京。
暴动过程:围攻王宫,厉王闻风而逃,渡过黄河,逃到彘,也就是今天山西的震县。
暴动结果:厉王一逃就是14年,直到在彘一命呜呼;期间,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召穆公和另一个大臣周公主持朝政,史称“共和行政”。
只有一个插曲笔墨略显丰满,似乎不能不说——
当厉王逃走之后,王太子躲进了召穆公家,谁知这头号机密居然泄露,国人知道后,又将召穆公的家团团围住,要召穆公交出王太子。
召穆公说:“当初我曾多次劝谏天子,天子不听从,因此才遭到这种祸难。现在如果听任国人杀掉太子,天子将认为我是愤恨他而迁怒。凡是事奉君主的人宁肯身处险地而不愤恨,即使心里埋怨也不迁怒,何况是侍奉天子呢?”
于是召穆公用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太子终于免遭杀害。
——这位后来在召穆公家长大成人的太子,就是在厉王死后,成为西周第十一位天子的周宣王。
冒充太子的召穆公之子命运如何,以一死换来太子之生?难道国人皆不识太子,才会让这一出以假乱真的戏得以蒙混过关?或是因为太子年岁尚幼,一时无法分辨?一段因为简略而显得有些“跳跃”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足够空间。
这里特别需要提醒大家关注的问题是,神秘的暴动者究竟是谁?如果不是经过策划、组织串联,暴动何以如此顺利?国人攻击戒备森严的王宫,靠什么和守卫抗衡?难道卫戍的将士是这场暴动的内应,或者他们被策反?
一般解释认为,国人处于一个比较高的层次,有一定的权利,比如说可以参加祭祀,可以从军,可以做基层官吏。他们在宗族上或血缘上,多与贵族有着复杂的联系,所以他们能够进入甚至参与政治生活,也具备参政议政的能力。
而从成功实施暴动的过程分析,我揣测由于他们在社会公共场所和家族集会中有结识的机会,他们可能会自然形成情趣相投的群体,讨论政治见解和表达意见的圈子。这个群体中的中坚力量就是士阶层,他们是国人精英,是一股正在新生壮大的力量;他们以周密的计划和有效的行动证实,日后注定要在政治舞台上作为独立力量引人瞩目。
持此意见,我以为西周末年的士,已不在局限于昔日的武士,而是掌握“六艺”并能够提出自己主张,甚至开始有组织、有目的实现主张的潜在的政治力量。
国人暴动,是他们第一次公开的亮相。这是一次不同凡响的盛妆彩排,他们一举推翻了周厉王,并以理性的选择,实现了朝政在“共和”名义下的和平交接。
历史,在等待他们日后的盛大登场。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