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 李志林(忠言)博士
当市场一批人一而再再而地幻想并呼吁市场风格转换到大盘基筹股上来时,“4.19”暴跌150点,以及其后三天来大盘股破位下跌,人们终于从股市调结构的严峻性中惊醒过来。
流通股比例由小变大。许多人总是怀念2007年“后5.30”带领指数冲6124点的大盘股行情还会重来,认为市场风格转换是必然的,并批评我几年来反复发表对大盘股的看法是“极端的偏见”。问题的症结是:没认识到股市流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2007年10月6124点时,股市流通市值是10万亿,而2010年4月16日3130点时,在指数跌了50%的情况下流,通市值却是15.8万亿,增加了近60%。也就是说,当时的一只股市变成了如今的2只股市。这既有大小非解禁的原因(流通市值由30%上升到70%以上),又有IPO和再融资的原因。(如3月IPO298亿,再融资528亿),遂造成去年8月恢复IPO后3478点见顶,如今连3200点也冲不过去。这是当前股市敌强(供给)我弱(资金)所造成的。一旦下半年农行上市、国际板开设、全流通比例增加到90%以上,那便是中外股市历史上罕见的扩容大跃进,供求还将进一步失衡,因此,大盘股的重挫和指数重心的下移是市场为股改和扩容所付出的沉痛代价。
基金由“控盘者”变成“大户”。多年来,管理层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尤其是设立了300多只基金,吸引了大量居民储蓄踊跃认购。2007年12月基金市值占股市流通市值35%左右,这是“后5.30”行情大盘股能够领涨冲6100点大关的最重要的原因。到了2009年8月,基金市值一度占股市流通市值40%。但是现在,基金市值仅2.86万亿,大为缩水,仅占股市流通市值15—16%,基金沦为大户,根本无力撬动10大权重股和上证50指数,更不要说撬动沪深300指数了。再看对市场最有指向意义的M1,1月份是38%,3月下降到29.9%,呈现下降趋势,反映市场资金在减少,大盘股和股指的水位必然降低。
大盘股从“定海神针”变成日益边缘化。中国股市的蓝筹股,主要由金融、地产、资源,以及重工业制造业企业构成,10大权重股的市值共8.4万亿,相当于俄罗斯2007年的GDP总量。因而,过去一二十年中蓝筹股从来是中国股市的定海神针。但是,由于今年经济中调结构、抑过剩、抑高房价以及将经济增长方式从传统产业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的政策取向,使传统产业的大盘蓝筹股难以担当重任,难以取得超额收益,并且还受到许多政策不确定性的困扰,甚至遭到结构调整、抑制过剩的压制,因而致使社保基金、公募基金等中长线投资者的离场,蓝筹股在股市的中流砥柱地位不得不让出来,其流通性日益降低,其股价不得不逐下台阶,只能以分红收益率与银行储蓄率之比来定位。
市场盈利模式由“从大”变成“从小”、“从新”。20年来,明明小盘股最具成长性、股本扩张性和中长线暴利性,但是,由于价值评判标准的误区,如“大小盘股都应一律以20倍市盈率估值”,“买大盘股是投资,炒小盘股是过度投机”、“国外股市小盘股都被边缘化,很多沦为1元以下的仙股甚至退市”等等,导致小盘股行情屡屡遭到政策的挤兑。在中小板、创业板开设初期,一再受到风险警告和市场的打压,使小盘股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但是,由于今年国家实施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型,大力发展新型船业已成“后危机时代”中国崛起的国策。这样,没有大小非减持压力、拥有400多只股票的中小板,拥有70多只股票的创业板,以及沪深主板中的中小盘高科技股,就成了中国股市新型产业的代表。基金、QFII、社保、私募、游资、中小投资者纷纷将投资重点转向挖掘增长模式新颖、盈利增长确定、年报、季报和半年报均高增长的高科技股,如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物联网、信息技术、通讯电子、低碳、智能电网、3G等。这样,市场盈利模式变了:“抑指数做个股”、“弃大扬小”、“弃旧扬新”日益成为市场的共识;在美国上市的百度630美元、谷歌580美元的示范效应下,中国股市也出现十几个百元以上、甚至发行价就148元的高科技股,并且基金充当了主力和推手;在市场整体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集中优势兵力在新兴产业股中打攻坚战、游击战、运动战、持久战;巨大的政策效应和财富效应,吸引了大量新增资金进场买高成长、高送转的高科技股;长期以来远落后于沪市的深市交易量(包括创业板在内),近几个月来均超过了沪市;在上证指数迄今比去年年底3277点低近300点情况下,及早发掘高科技热点的大批投资者今年头4个一月照样获取了丰厚的收益。
虽然在这场股市调结构的过程中,有一部分股和一部分人陷入痛苦,但是有更多的股和更多的人却获取丰厚了收益和欢欣。这是市场投资理念的革命,是价值的觉醒,是新潮流的呼唤,是后危机时代的出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把一段时期来的“八二”和“二八”之争,视为创新与守旧之争,新兴与传统之争,超限战与常规战之争。
充分认识股市调结构的“四变”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