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队以51枚金牌稳居第一,也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金牌大国的地位。可金牌大国,却不是体育强国。
中国取得如此之多的金牌,是倾全国之力拿来的,是举国体制的必然结果。相比较那些完全靠社会力量办体育而获得奥运会金牌的国家相比,我们取得每一块金牌所付出的财政代价实在是太大了;我们的运动员其实都是职业运动员,和那些平时在车间上班、奥运前作短暂训练的运动员所取得的金牌相比,其含金量显然要逊色得多。
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是,中国具有实力的业余运动员,却无缘参与国际大赛,尤其是和奥运会始终无缘。
在去年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上,来自安徽芜湖的39岁刑警娄祥武,以661.3环的成绩力压北京奥运会银牌得主谭宗亮,摘得男子50米手枪冠军。这个成绩,比北京奥运会上韩国选手金钟午夺冠的660.4环还多出0.9环。娄祥武两次夺得该项目全运会冠军,应该是有实力的。娄祥武的夺冠,也引发出人们的另一种遐想:如果当初娄祥武参加了北京奥运会该项目的角逐,这枚金牌还会旁落他家吗?
为什么有着如此实力的运动员,却不能参加奥运会、有关部门不让他“为国争光”呢?根子就在于中国莫名其妙的选拔制度。
按照目前中国射击队的选拔体制,中国射击队选拔北京奥运会参赛选手,是按国际比赛奖励积分和6场国内选拔赛的积分之和录取。由于娄祥武平时要忙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太多参加国际比赛的机会,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和专业动员在积分上的劣势,处于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的尴尬。
由“娄祥武现象”,我们应该反思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弊端。
国家一边花费大量的投资,用于拿金牌,另一边却放着有实力拿金牌的业余选手不用,真是咄咄怪事。仅奥运争光计划,从2001-2004年,每年国家拨款增加1亿元;2005-2008年,每年国家拨款增加2亿元,那么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仅仅对国家体育总局的国家拨款就达到27亿元,这其中并不包括国家专项拨款。为了备战2008年奥运会,国家的专项资金拨款就已经达到了40亿元。每一枚金牌的后面,国家要花费亿元以上。
而金牌大国的后面,却是群众性体育实施的严重不足,专业运动员健康水平的每况愈下。
中国作为经济大国,早就远离了“东亚病夫”的形象,可我们举国争金牌、全运会上不惜作弊争金牌的后面,看到的依然是自卑。
全运会“金牌内定”的闹剧,更是严重违背了开展竞技体育的宗旨。
中国要想从金牌大国转变成体育强国,国家不能过多地养专业运动员,更应该优先给予业余运动员以参赛的机会。
有鉴于此,建议改革目前弊端明显的选拔体制,让更多的业余运动员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