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北上原因何在


   19日,吉奥汽车董事长缪雪中在回复有关记者关于广汽与吉奥重组一事时,采用的还是摩楞两可的语言,仅仅几天过去,两者合并已进入倒计时 –无论是完全的兼并还是各占50%的重组,一个新的“大广汽”已经露出雏型。

  然而,这也只是雏型,大广汽车真正炼成,仍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

  首先, 如果真如传言那样,广汽与吉奥重组后,吉奥以萧山基地作为固定资产投入,广汽方面则投入等价资金成立合资公司,各占50%股份,管理团队仍主要保留吉奥原有班底,广汽则为新公司提供管理支持,则吉奥的民营管理模式与广汽的国营管理模式之间融合就是一个问题,同时,由于“股本”的势均力敌,由哪一个模式为主导,更加难以确定。

  其次,“双方的目标是扩大现有的生产规模和水平、打造国内领先的微车基地”这一提法,本身是值得推敲的。广汽作为地方强势国企,尽管规模与三大央企相比存在很大距离,但在全国车企里面,仍是举足轻重的。吉奥即使在民营企业中,规模也并非排进前列者,双方借力“共同扩大规模”,广汽能从吉奥处借多少力呢?!至于打造国内领先微车基地之说,还要考虑到:1,微车目前的国内需求,是否还需要大规模的“新基地”?2,广汽有必要在现阶段来补上“微车和皮卡”这堂课么?3,重组后的企业,规模即使增大、产品线即使丰富,但产品最终的主要利润点将放在哪一个系列上?这些问题现在根本是雾里看花。

  如果说广汽近来的接连重组,目的是做到“南方板块第一”,通过结构性重组,将销量提升至200万辆,最终目的是摆脱“被央企整合掉”的命运,则更令人费解。广汽的利润一直相当不错,销售更是几乎各品牌全线飘红,如果仅仅因规模就可能被“兼并掉”,那么中国的车市乃至车企发展,其主导因素到底是市场还是指令?!

 广汽与吉奥重组,笔者认为“规模说”还不如改成“地盘说”---广汽可借此次重组将“势力范围”从珠江流域扩到长江流域。在汽车产业全球化的今天,这种“扩张”值得深思。(本文专供新浪,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