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按:史光柱还在写诗,他的诗曾经激动过无数的年轻人,无论是战场上还是战场下,他都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人,前些日子参加了他的新作讨论会,写了这篇短文。
用心追求光明
——说说史光柱的诗歌新作
英雄史光柱从战场上归来,“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震动中华,一曲《小草》唱遍大江南北。他在双目失明的黑暗中开始了文学之旅,这是他的又一个战场,在这个战场上,史光柱仍然是英雄,他收获丰厚。最近,我读到了他的又一本诗集《寸爱》,收入近年来的作品39首,篇幅不多,却很丰富,我只想说说他最具特色的作品。
“命运关闭了我的双眼
我却用心追求光明”
《穿越》中这两句诗,高度凝练地概括了史光柱,我以为这就是史光柱,这是真正属于他的诗。好诗是不必刻意去背颂的,这两句诗也是不需要背颂就可以记住的。由这两句诗,我们可以知道史光柱的人生,也知道了他的心灵。读到这两句诗的时候,我想起了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那是概括了包括顾城自己在内的一代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的好诗,史光柱的这两句诗至少代表了他个人的人生经历和精神追求,却又远远超越了他个人的范围。有的人写了一辈子诗,写了千万行诗,却没有一句可以称为他自己的诗。自己的诗,是穿透心灵的诗,是展现个人人生经历与心灵的诗。有的人写了一辈子的诗,都是在为别人“代言”,他的诗也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恶,也在歌颂,也在鞭挞,技术很好,文字很好,就是读不到他自我的心像,和主体无关,就缺那穿透人心的力量!我是读到这两句诗才对史光柱的诗有了继续读的兴趣,尽管他曾经写过那唱遍大江南北的《小草》。
史光柱从战场归来,付出了对个人来说过于沉重的代价,他因此成为一个永恒的军人。经过血与火,生与死的锤炼,战争的记忆永恒地刻印在他的脑海之中,我想,他这一辈子都会写关于战争、战场的诗。在这首名为《穿越》的诗中,我读到了这样的诗句:“就在那颗/连根拨起的树旁/好几个/十八九岁的云贵川/点燃血性的气焰/刹那间/空气撕裂/火光冲天/分不清谁化作灰尘/谁走进烈火中的永生/谁是火炬/谁是人体炸弹”。没有抒情的浪漫,没有廉价的乐观,这个从战场上归来的军人在记忆中重复着残酷的战场情景。他们在为国家为民族牺牲与奉献,这是无比崇高的。我们习惯了用集体淹没个人,但我们读过了太多的因为精神的崇高而淡化了个人在战争中的悲剧感的文学作品,用浪漫的抒情,用乐观主义消解了个人的悲剧感。悲剧意味的消失,使得没上过战场上的人把军人个人的牺牲看得轻描淡写,把这军人的牺牲与奉献看成了理所当然。这类作品让我感到厌烦,甚至反感。因此,当我读到史光柱写他和战友的战争记忆时,我感到了心灵的震动。“我从昏觉中醒来/世界被一劈两半/一半是黄昏之前/一半是日落之后/摸索许久/这才发现/我已陷进终身的黑夜”。冷静的叙述,逼着你去体验他的心灵之痛,去想起很多很多,关于人生,关于别人的痛苦与自我的幸福。他写出了悲剧,而悲剧本身就已经蕴含着崇高感。
诗意与理性交相辉映,是史光柱诗歌的重要特色。也许是他永失光明后,他更深地陷入了灵魂的沉思,他不再是用眼睛观察生活,而是用灵魂来思考生活,用灵魂来写诗,这使他的诗歌形成了独特的个性。以理入诗,对诗歌创作来说通常是犯忌的,议论与说理不是诗歌的本质特征,太多的理性会使诗歌淡而无味。但是,理性在史光柱的诗歌中却成为他的特色,并不是都好,但却有一些好诗。从血与火的战场上下来,为战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多年后,重归焦土地,焦土上盛开着枫叶一样的鲜花,史光柱在《活着,但请记住》一诗中写下了一个付出了鲜血与生命代价的军人面对硝烟散尽,鲜花盛开的和平,内心的复杂感情。“重归焦土地/已不是焦土/我体验着阳光的交易/星月的边贸/体会着和平的口岸/有过火舌的开头/握手的结局/枫叶一样红/从僵持到融化/从争夺到和解/走了一段曲折的回归”,怎样面对那一场特殊的战争?怎样面对握手与回归?怎样面对血与火的过去,年轻生命的奉献?“我真想/睁开眼睛看看现状/看看我落在地球上的眼珠/究竟变成草尖上的露珠/还是两粒孤独的石子”,欣喜与感伤,豁然开朗中的失落,国家利益与个人的创痛,复杂的内心情感冲突像燃烧的冰雪。史光柱用他的理性来解决这一冲突,只有军人的史光柱才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我也跟着别人随意假设/每颗松枝都会变成/刺向我的刀子”。历史不存在浅薄的假设,今天的和解不能否定曾经的冲突,更不能对年轻生命的奉献抱以轻佻。他听到了从“最高山峰/传来了声声/——‘和平’”,在激烈的情感冲突中,理性告诉他“冬天的价值在于春天/战争的目的就是和平”,他看到了焦土地上新升的太阳,昨日的战场上,“山青青,草青青/卧魂青青”。整首诗诗意的力量就在结尾这“卧魂青青”!让人回味无穷,年轻的生命已经融入青山,融入和平,——这是我们的期盼,也是人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