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迈错第一步--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III)


人类迈错第一步--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III
 
人类迈错第一步--感叹人类社会失去构建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最好机会(3
 
(作者注:非常欢迎和期待各位网友及金融业专家发表各种不同意见,作者深信您们的独到见解有助于作者深化对相关论题的认识请将指正意见发至邮箱:[email protected]作者在此先予以致谢!任何人任何媒体均可免费转载,但必须注明:转自杨钦松的博文并注明作者新华网址:http://yangqinsong.home.news.cn/blog/home.do,否则视为侵权。)
 
每当我想起人类社会失去那次良机,心中就冒出“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的感慨,深深感叹这究竟是因为人类社会没有早日发现货币价值定律而要经历的必然的历史过程,还是因为人性的自私让美国为了自身利益而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使然结果?
 
作者为什么将二战后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感叹为“人类迈错第一步”呢?为什么说“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是“错误地以美国的国内货币美元充当了国际货币,错误地让美元拥有了双重货币的功能”?凭什么敢于发出如此的感慨和论断呢?
 
作者敢于发出如此的感慨和论断的依据就是前面提及的货币价值定律和货币分际定律,以及由此而揭示出的双重货币的价值悖论--这两大定律也正是作者建立自己的货币理论的核心内容。那么,作者揭示的“双重货币的价值悖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考虑到网友们没有阅读过作者《货币理论》一书,也可能没有阅读过作者以前的有关博文,还不了解双重货币价值悖论的具体论述内容,为让读者朋友更好地理解和赞同作者的有关观点,本文在此重述如下:
 
“双重货币的价值悖论:当某一个国家的国内货币或者某一种区域性货币如美元、欧元等充当国际货币时,这种货币具有双重价值:作为国内货币或者区域性货币,它反映的是其货币区内所有商品的价值;作为国际货币,它反映的是所有国际商品的价值,二者的价值是不相等的,是不可能统一于一体的,因此那种以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内货币或者某一种区域性货币充当国际货币的货币制度是不能维持稳定的。”
 
正是因为美元货币同时充当着国际货币和美国的国内货币,让美元这一货币符号必须同时反映国际商品的价值和美国国内商品的价值,而二者的价值是不相同的,这就使得它无法避免作者揭示的那种双重货币的价值悖论在它身上表现出来。因此,二战后国际社会构建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让美元背负上这种固有的双重货币的价值悖论,这一客观存在的货币价值悖论必然会导致这种国际货币制度崩溃。果不其然,这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只存在了短短的二十余年,就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随着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纸文告而土崩瓦解了,它的崩溃也直接证明了作者的“双重货币的价值悖论”论述的正确性。(更详细的论述请参阅作者著《货币理论》一书“第三章 论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崩溃的必然性”
 
在后面的“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续文中还将反复提到双重货币的价值悖论,本文暂且放下。让我们回到凯恩斯的时代,沿着历史的轨迹,继续评论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相关联的话题。
 
人们常常感叹:经济学恒存,凯恩斯不常有,正如物理学恒存,爱因斯坦难觅一样,作为一代经济学大师,凯恩斯教授对一些经济金融概念所表达出来的观点显得超越时代的认知。作者对其赞叹不已,其中之一就是他曾代表那一代的经济学家提出过将货币与一篮子商品挂钩的设想。
 
作者一直想知道他提出这一设想的依据是什么,想知道他是如何思考而推出这一设想的?也一直想找到与之相关的问题的答案,因为他的这一设想与作者通过将货币价值定律简化后计算货币价格的论述在外在形式上竟存在着惊人的相似!
 
为了弄清楚凯恩斯教授究竟依据什么提出将货币与一篮子商品挂钩的设想,为了能窥探到他的思路,寻找到答案,尤其想要了解清楚他是否也曾有过类似作者的货币价值定律的这种观点去思考货币的本质,作者希望能买到一本他的传世名作《货币通论》读读,看能否从中窥得管豹?幸运的是去年7月份当作者呆在长沙时正巧遇上新华书店销售董丽娟/于淑霞等译的刚刚于20096月出版的凯恩斯教授的那本《货币通论》,而让作者终于如愿以偿。然而,遗憾的是,作者无法从他的这本巨著中寻找到想要发现的东西,既没有窥探到他依据什么思路将货币与一篮子商品挂钩,也没有发现他曾有过任何的类似作者的货币价值定律的那种观点去思考货币本质的蛛丝马迹。这让作者怅然若失,也大失所望,作者只能无奈地做出一个猜想:凯恩斯教授之所以提出将货币与一篮子商品挂钩的设想,不是因为出于他拥有某种理论的依据或者出自他曾有过类似作者的货币价值定律的观点去思考货币的本质,而是出于他作为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所具有的天才般的直觉!
 
基于上面的猜想,虽然凯恩斯教授提出了将货币与一篮子商品挂钩的设想,而让他的设想与作者通过将货币价值定律简化后计算货币价格的论述在外在形式上惊人地相似,作者仍然要指出二者存在的认知上的本质差别,以避免这种本质差别被二者的外在形式的相似所掩盖。这种本质差别表现在:
 
作者是从理论上得出的论述,是在应用理论时采取的简化形式,是具有理论基础的;而凯恩斯教授的设想是没有理论基础的,是为了让货币价格处于相对稳定而采取的一种权宜的变通手段;
 
作者将货币与商品联系在一起是基于理论原理推出的必然结果,该形式是作者的唯一选项;而凯恩斯教授将货币挂钩于商品是出于一个天才的直觉,该形式只是其选项之一。
 
换句话说,他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就决定了他不会坚持自己的将货币与一篮子商品挂钩的主张始终不变。正因为如此,在其提交的有关国际货币体系的凯恩斯方案中,其采用的让其设想的基金单位(充当国际贸易结算的货币单位)Bancor价值相对稳定的手段并不是他曾表达过的与一篮子商品挂钩,而是回到与黄金挂钩。这也直接证明了他在这一问题上的认知是与作者不同的,也证明了他对于货币的认知还没有跳出黄金本位的狭隘观点,更没有意识到黄金货币的价值悖论。
 
(未完待续)
 
杨钦松
 
2010-3-21 写于雅加达。
 
参考文献:
 
1。孙健白全民编著《每天读点金融史III》,200811月出版,新世界出版社
2。杨钦松著《货币理论》,20098月出版,经济日报出版社
3。刘舒年编著《国际金融》,19819月出版,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4。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货币通论》,董丽娟于淑霞等译,20096月出
   版,人民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