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〇年四月二十一日“玉树地震哀悼日”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〇九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生的哀悼纪要
曹灿:今天我们谈论的主题是“灾难与我”,青海的玉树地震不管是从生命本身还是从物质上精神上都给灾区人民造成了很大的创伤,这些天我也一直在想大自然也许永远都是人类看似不断战胜但其实永远无法战胜的一个问题。在人类的整个发展历史上,这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青海地震发生了,但是以现在的科技水平或者国家民族政府的力量我们是根本无法与地震这样大的自然灾害相抵抗的,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我们还是无能为力,我们只能在事后对蒙受灾难的那些灾区人们进行物质的帮助和心灵上抚慰,尽管这些帮助和抚慰也是非常有限的,不过这也是我们现在唯一可以帮他们做的事情。今天是青海玉树地震发生的第七天,全国都降半旗表示默哀,大家的心情也都很沉重,我觉得这是对生命本身的一种充满敬畏的表现。就是在重大的灾难面前,我们要一起来坚强地面对,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这,就是我的感受。
袁昊: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不说历史上我们所遭受的数不胜数的大灾大难,单是在我们年轮的印痕里就有好些浸入我们记忆的灾难。我们这些本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大多经历了些阶段性的阵痛,如一九八九年的洪灾、一九〇八年的汶川大地震和这次的玉树地震,等等。很多时候我们都感觉我们永远是处于灾难环境之中,无法摆脱、无法安心、无法轻松,我们宛如是压在灾难大石下孱弱的幼苗,只能扭曲,无法健全。你所能做的就是祈祷那些灾难不要降临到自己头上,不要降临到自己的亲人身上,也不要降临到他人身上。在微微颤颤的祈祷中,我们变得异常脆弱,甚至胆怯。面对那些突然而来的灾难,我们失去了应变的能力,无法挺立。但是,我们不得不站立,我们这些青年,我们这些必须有所担负的青年,只有彻底地站立起来,挺立在灾难的魔力面前,并与之搏击,才能有所为、有所立、有所成。具体说来,在灾难面前,我们该做些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降半旗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还是不够的,这仅仅是一个执政者的姿态。而我们个体,面对这些灾难,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我想,不论是受灾难的人还是阵痛的人民都应该站立起来。这才是我们可以做的!只有真正的挺立,像孟子在月夜下一样的挺立、像白杨树在北方大地上一样的挺立。只有我们所有的个体都挺立成密林,我们才能抵御灾难,不论是天灾还是人祸!
刘佳:先向大家推荐一个叫梁文道的人。我曾听闻他这样概括人类的灾难悲剧,他说人类的悲剧有三种。一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诸如地震、海啸、火山爆发之类;二是生活中的种种意外事件,比如车祸、火灾之类;第三种最为令人震撼,就是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本分地过活,可是悲剧却发生了。这虽然都会令我们感到沮丧,但我想这就是我们读书人真正应该在其中得以反思的起点。事实上我觉得如果能把这个题目改成灾难与知识分子可能更好,因为读书人可以不需要什么关怀,读好各自的专业就行,但他与知识分子相距太远。萨特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就是制造出核武器的那些人并不能称之为知识分子,只有在反核协议上签名的人才是。萨特的意思其实就是,知识分子的公共性,那种坚持正义,捍卫人类尊严的行动才是最重要的,相反那些很专业的知识倒在其次,因为二十世纪的人类历史已经表明,技术时代对人类所造成的灾难是多么的深重。提到中国的灾难多很快的让我想起另一个例子,就是波兰。波兰在历史上所遭受的灾难绝对不必中国少,这次波兰总统的坠机事件最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他们正是在去凭吊七十年前被前苏联枪杀的一批波兰军人,在这群人中,有着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波兰国内最精英的一群人,直到苏联解体,俄罗斯才承认这桩屠杀事件,我说这件事的目的在于面对深重苦难,我们到底该如何应对?不是假惺惺的哭泣,不是高亢的空喊口号,而是真正的正视和反思我们与周遭世界的联系,感觉到我们面对灾难在思考上的责任,然后将这种责任内化到我们的日常行动中,具备常识,不被蒙蔽,我觉得这是我们可以在灾难中真正可以得到的东西。
彭晓军:其实对于这次的玉树大地震,包括汶川大地震,我心里感觉蛮沉重的,灾难的无情,生命的失去,带给我们的是太多的沉痛与深思。以前对于灾难、对于生命其实我是没有如此深刻的体会的,只是在书本、电影等方面接触一些关于灾难与生命的情况,感觉那些东西都离我是如此的遥远,根本不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出现,而从一次真实的经历之后,我的这种想法变了,不再那样想了。我的一个朋友,在他生命的最好的季节得了不治之症,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一直在留恋这个世界,当时我们一直都在陪着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眼里流露出对生命的不舍与留恋,他痛苦的说:“我还年轻,我不想死。”那一刻,我们都感觉是那么的无力,那么伤痛,那句话也一直在我心里反复出现,让我一直不能忘记,让我又一次重新认识了生命。那时,我们才感觉生命在现实中是多么的脆弱和无力,甚至不堪一击,由此想到这次的玉树地震,想到在灾难中那么的生命就这样的失去了,那么多的人在灾难中承受着肉体和心灵的伤痛,这或许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如果我们把他们都看做自己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或许你就可以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那种痛苦,那种灾难带给人们的伤痛,就可以更好的去理解生命,理解灾难,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在心里真正的去鼓舞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更加坚定信念,去正确面对灾难,重新面对未来,找到生活的信心。在这样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各种意外的时常都可能发生,因此,我们应更加善待生命,敬畏自然,用一个良好的心态去看待一切不确定的因素,在心底增强自己的信念,只有在心底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这样才能更好的抵挡灾难,重建生活,我想,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真正的善待生命,正确对待自然灾害,那么一切灾难,一切痛苦都将过去,都将被克服。
王雨田:这地地震,其实我之前一直是在网络上关注的。因为电视里经常是些政府的说词。今天偶然的机会看了电视。电视中讲了玉树一个小学和浙江一个小学进行交流。玉树的一个小朋友对杭州的小朋友提出了物质上的要求,提到缺少些物质上的东西,希望杭州的小朋友提供。我感觉这画面很假;另外就是出现了一些企业捐赠多少钱的画面,我觉得炒作非常明显,国内的企业家与其他国家相差太大,我们应该从小教育小孩子,教育他们不是靠遗产而得,而是自己去挣。我们国家的资本家人文素质也不怎么样,他们本身也是知识分子,他们吹捧自己,很多时候在作秀。所以我认为真正的读书人不仅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的负责。
吴淑波:对于玉树这次地震我感受到又一次心灵的震撼,每次的自然灾难我都觉得就发生在自己身边,都觉得与自己有关,不论是二〇〇八年汶川大地震还是二〇〇九年的海地大地震,亦或今年的波兰总统专机坠毁及现在的玉树地震,面对这些,我都觉得心痛。在这里我主要说四点:第一是,人类面对自然灾难的时候总是束手无措,人的生命的脆弱的。你看汶川大地震、海地大地震、玉树地震。虽然在震后我们都在采取积极的救援措施,可是生命终究抵不过大自然。对于已逝的个体生命来说,再多的努力也只是一种“亡羊”后的“补牢”,或者说根本就无法去“补”。以后的类似的灾难肯定还会继续,不知道哪天又发生在哪,生命似乎并不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面对如此,那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呢?这就是我要说第二点:以平和心态过好每一天。今天不知道明天,又何不珍惜好每一天、体验每一天呢?也许这有种潜在的悲观情愫,但是过好了每一天事实上你的生活将是积极乐观的。对于地震后的灾区,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们,能做的除了心底默默地祈祷之外,似乎并不能做出很大的贡献,可能对死者或者伤者最大慰藉是我们好好地过好我们自己的生活。我要讲的第三点是,对于灾区人民的抚慰,我希望我们的国家能更多地做出些实际的事情,而不是媒体通过这些灾难来炒作我们的国家多么地“以人为本”,多么地关心我们的群众,多么地能给予我们群众物质上的支持。我们的国家应该深入灾难本身,探究灾难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如何使得民族在灾难中逐渐变得更强、更大,这样才能走得更远,否则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第四点是,作为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人来说,对每一次灾难都是深表沉痛的,并时时给予关注。但是也有少数的“读书人”对灾难是麻木的,如今天是全国默哀日,全国的所有娱乐活动被停止,而在网上却也发现有少量同学在发牢骚,批评不该停止娱乐网站,并且期待着今晚12点的快些到来,这样就可以“收QQ空间的菜”了。作为知识分子,他们的言语无疑是值得深思的。也许是灾难发生的太频繁让他们习以为常,或许是他们鄙视“停止娱乐活动的举措”,不过,不论是何者原因,我想这样的行为都是不应该的。
徐文佳:每一次当我看到有关地震的场景或图片之时眼泪似乎总要夺眶而出。我经历了二〇〇八年的汶川地震,当我看到这些场景似乎我又经历了一次地震,面对了一次灾难。面对灾难作为中国人,我们似乎都不能更好的去应对,有的只是经历了灾难之后各地,各公司、集团乃至无数有爱心的人士的捐款,捐物,献爱心,但我想说的是这些都只能从客观上缓解一下燃眉之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这个地球上灾难很多,种类各异,而且灾难来临的时候也总是没有任何先兆,我们无法预知,一九九八年发生了洪水,二〇〇八年发生了汶川大地震,二〇一〇年发生了玉树地震,我不知道明天或是明年会不会还有类似的事情要发生,难道每一次发生了灾难我们都只是纷纷的拿钱去帮助那些受灾的群众吗?那些公司,集团他们有那么多的钱不用于生产而是用于帮助受灾的群众吗?因此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想我们应该更多思考的如何才能帮助所有的中国人从根本上解决最实际的问题——教给他们如何应对灾难。
在这一点上日本就做的很好,我们大家都知道日本这个国家也是处于地震带上的,但在我所经历的这二十多年来并没有听过很多关于日本地震,日本的民众受灾多么的惨重:房屋摧毁了多少,死伤的群众有多少,很少听到。这是为什么?究其原因就在于日本这个国家善于思考问题,也善于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据我所知他们的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经历了严格的关于地震来临如何应对的训练,因此不论是年老的还是年幼的人都知道灾难来临之时他们应该怎么做,而不是一味的去躲避、去慌张,可以说是日本的教育让他们的心理素质变的很好,有足够的心理能力去面对灾难,最终他们在人力和物力上的损失才会降到最低。我们中国人呢?我们的中国人在灾难来临的那一刻只会一味的去逃命,想到的只是自己,而且他们也不会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去思考什么方法才是最切实可行的,只是盲目的去采取第一时间产生在自己头脑中的想法和措施,不能冷静去处理。概括而言,我们的中国人心理素质还不够高,没有足够的心理能力去承受或是去应对灾难。在慌张逃命,并且没有措施去应对的过程中造成了不光是房屋倒塌,物力上损失惨重而且也白白的失去了很多人的性命这样的严重后果,使得国家不得不号召全国上下乃至需要各国人民去帮助他们灾后重建。由此我想到了20世纪初期,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改造国民性的问题,我想在这个新的世纪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再去提倡改造中国的国民性呢?这是我思考的一个问题,不同的是鲁迅先生所处的那个年代国民麻木、愚昧而在新世纪的今天我们的群众却在很大的程度上缺乏应对措施的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想我们以后很多人都会选择去从事教育行业,那么我想在我成为老师的那一天我一定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能力的锻炼和提升,而且还要不定期的给他们宣传一些应对灾难的措施。
杨海涛:我想说三点:第一,要珍惜拥有的一切。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身边的人。我经历过二〇〇八年的汶川大地震,当时我工作的学校停课了很久,我们每天唯一能做的就是躲避余震。我在学校的操场上住过很多天,甚至在山上都住过,就是不敢呆在屋里。那时候只有唯一的一个想法,就是希望是能平安地度过“今天”,明天不要再发生余震了。觉得平时所在意的很多事情都显得不重要了。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呢?所以活着,就要好好活,活出自己的精彩。说到珍惜,我们还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过去已经结束,而未来不可预测,我们能好好把握的只有现在。现在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不要虚度,以后才不会后悔。我们还要珍惜身边的人,善待我们周围的人,即使是陌生人。所以很多事情不要等以后再去做,比如孝敬父母,不要等以后有钱了再去回报父母,或许到那时就成了“子欲养而亲不待”了;比如对待自己的朋友,平时就应该多一些关心……第二点是:我们要敬畏自然,要爱护自然。地震属于自然灾害,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也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要爱护我们的自然,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大自然和我们的环境。这个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乱丢乱扔等等,无须赘言。第三是我们要团结互助。2008年的时候,全国人民给与了我们四川很大的帮助。现在也正是我们应该帮助玉树人民的时候。如何帮助玉树人民,这个问题也值得深思。物质的帮助肯定是需要的,我们可以尽自己的能力。我想更重要的还是,给他们以心灵的安慰和疏导,帮助他们走出这段痛苦的记忆,以明朗积极地心态开始新的生活。
涂思平:对于灾难,我有几点感受: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同样的是沉痛,但是我想这次玉树地震中的救援或是国家机制的宣传是轻车熟路了。可是给全国人民带来巨大伤痛的大地震在以后会不会又再发生?房屋倒了,我们可以再建,那么人们的心灵、精神,又如何再建?去年海地地震后,我在新闻上看到,在震后的海地,各种救援行动展开的同时,海地的沿岸线的废墟上就展出了很多关于海地的风景、人物、事件的画,这是海地的一些艺术家在震前或是地震发生后所作的绘画艺术。当时有很多来到海地的人想买走这些具有纪念意义的画,可是这些艺术家拒绝了,他们说:“海地在地震中没有了,但是这些画就是海地。”我觉得海地的这些艺术家们就是震后海地精神的重建者。而看看我们的国家,在地震的过程中,虽然有很多的新闻工作者都报道着地震的实况,可是还是有些人在做着不实的报道,忽略掉我们在这个时候的精神重建,地震中的人此刻是无言的,或是不言的,他们不知道该怎么来把震后扭曲的心灵拯救过来。我觉得作为读书人的我们,就有义务来替这些无言者书写,不要只让世界看到中国政府是怎样的,更应该让他们看到中国人是怎样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是怎样的。
孔琦:二〇〇八年四川地震给我带来非常大的震撼。那年,我在家乡教书,当时我提出去四川支教。我在四川读了四年大学,我的大学老师同学朋友几乎都在四川,所以我更想去做点实实在在的事。从我领导的眼里,我似乎可以看出他觉得我的想法是幼稚的。后来虽然没去成,但是我觉得共产党员应该是这样做的。共产党员尽管有些不好的,但是大多数还是好的。我们作为共产党员,就要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周雪:面对灾难突然而至的玉树地震,我在感叹自然力强大的同时也不禁对人在自然面前表现出脆弱、不堪一击而叹息,为同胞的逝去而哭泣,也为人生存的境况而担心,将人的生存境况细化到读书人的生存境况这个层面上,问题意识似乎更为明晰。读书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知天文通地理,学贯中西。于是,难免自视清高,自命不凡。“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高人一等的观念形成了读书人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潜意识里的不媚俗的清高在古今中外诸多的典型人物的塑造中得到全方位立体式的呈现。清高者,曲高和寡也。在孤立外界事物将自我悬置于一个中心位置时,也被外界隔离。孤独便不仅仅在于主体的精神而包括了精神所依附的物质。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读书人处于此种境况而不自知,反而潇洒地位虚伪的精神口号而呼号,岂不悲哉!灾难可以把一切美的、丑的、善的、恶的统统毁灭,哪管你是物质上的富有者,亦或是所谓“读书人”,灾难面前人人平等,所以,请未觉醒的读书人俯下身来放低双眼,凝视这个可爱的世界。
瞿清容:说到“读书人”我很汗颜。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如何做好自己?我们作为学生,不可能捐出太多的钱。我想说的是如何做好自己。首先是对自己的亲人、朋友的关心,每一周抽出固定的时间给他们打电话,我觉得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二〇〇八年大地震发生的时候,我在广西上大学。当时正在上课,我赶紧给家人打电话,但却是无法接通,那时我觉得特别的后悔。因为平时我打电话回家,总是跟母亲聊天,却很少问候父亲,当时我想也许可能没有机会了,觉得特别的难受。这时我意识到这是自己的责任,对他们关心太少了。最近我也在思考,以后到底要做什么?一直以来我喜欢做老师,在实习的时候,我发现具有独立人格的学生太少了。我觉得中国的很多学生都缺少独立的人格。当前的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我想教书,想教出拥有有独立人格的学生。但是,这与当下的环境相冲突,不过我还是慢慢地努力去做。这次玉树也让我想起很多其他事情,如对自己学习的不严格,在此也反省下。
乔白涛:关于灾难,在我看来,作为人所面对的灾难,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物质层面的灾难,也可以看作是“肉体”意义上的灾难,这个我就不多说它了;另一个是精神层面上的灾难,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精神苦难。正如我们在面对“地震”这样的自然灾难的恐惧一样,怎样战胜像“恐惧”这样的精神苦难才是对于知识分子的我们最为重要的。所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作家、文人、知识分子去抒写苦难呢?为什么我们会去阅读这些苦难呢?不是为了去猎奇,不是让我们其更加地畏惧苦难。真正好的文学作品,是让我们在阅读苦难的过程中哪个得到心灵的净化与灵魂的提升,从而确立起我们战胜精神苦难的一些重要依据。我们中国的读书人处于这样一个时代,是需要一些战胜精神苦难的支撑的,这种支撑是几句空洞的口号就能完成的吗?这种支撑除了少部分人所信仰的宗教以外,我觉得就要从文学阅读的过程中来获取了。
李权:首先分享一首诗,作者是一位普通的美国妇女。
那天,我在你的地毯上吐了满地的草莓饼
我以为你一定会厌恶我的
但是你没有
那天,我撞凹了你的新自行车
我以为你一定会杀了我的
但是你没有
那天,我忘记了告诉你出席那个宴会是要穿燕尾服的
而你却穿了牛仔裤
我以为你一定要放弃我了
但是你没有
你这样包容我,理解我
我还有很多话没有对你说,有很多事情没有为你做
等你从越南回来
但是你没有
不管是战争还是地震,都是人力不可抗拒的灾难。我相信死去的人是可以一直活在亲人的心里的。最近在看《人的境况》这本书,作者阿伦特的思路是试图重回古希腊,借以理清一些词语在用法与翻译上的错误。在她的书中,反复提到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这两个人虽然已经去世很久了,但是在她的书中得到了永生。这些人是伟人,我们的平凡人又怎样呢?玉树地震,据官方的报道,已经遇难两千多人。对于我们局外人来看,这仅仅只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而已。我们没有身临其境,不可能像遇难者的亲人那样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亲人离去。对于死亡,我们能够做的就是:逝者已逝,生者坚强。我们活着的人,要活出逝去的人的精彩。
张思思:对于灾难这个词来说,08年之前我是陌生的,灾难于我的意义就只存在于历史书里的印象。当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时候我才真正感受到灾难就在我们身边。灾难的频繁发生,我想一个是自然现象的结果,另外我想是由于人类步入现代社会后,对自然的破坏自然报复给我们的恶果。每次灾难之后,都是看到电视上武警消防官兵奋力抢险救灾的感人场景,当然这些我们都不愿看到的。在灾难发生的时候我们才顿时感受到生命犹如虫蚁,在一瞬间就可能结束。每次灾难后我们都应该有同样的切肤之痛,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灾难发生在任何一个地方对我们的影响和震撼都应该是一样的。对我们这些侥幸的生者,除了沉痛的悼念亡者,还能做什么呢,我觉得是应该有强烈的对生命尊重和负责的意识,对和我们有交集的生命都应该去关爱,要怀着一种对生命的虔诚去生活去感受。在中国,尊重、爱、信仰这些词所赋予的意义都太缺乏,很多人都是自顾自地生活,忙于利己的琐碎的事情,很少去关注其他生命,用大爱去爱人,用一种虔诚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生命体。08年的5月19日国丧日举行了全国默哀活动;而09年的同一日,我去了天府广场,但已完全没有了一年前的场景。悲哀于我,无言。中国人,善忘。我们应该从每一天做起,不要失去了才懂得珍惜,不要等到灾难来临了才做出些什么,某种意义上来说有“给我三天光明”的意识一切都大有所变。灾难于我们除了哀痛,还是思考,更是行动。
冯群英:青海玉树发生的地震又一次牵动着我们的心,说实话,读书人在面对周围发生的灾难时,能做的事情很少,对受灾者来说帮助也是有限的,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可以平静地看着什么也不做。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许多人都以不同的方式给了灾区一些援助:捐款、捐物、到现场救死扶伤、灾后重建等等。我每次只能捐出了自己的一点点心意,对受灾者来说可能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有很多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地震发生后许多志愿者去了灾区,给了灾民很多帮助,但仅有这些也是不够的,我们送去了急需的生活用品,给他们重建家园,但是精神上的伤害却不那么容易抚平。我曾经在报道中得知有不少志愿者去对那里的人们——特别是孩子做心理辅导,这是必要的,但是暂时的安慰远远不够。地震后好多家庭都破碎了,后来有一些汶川干部自杀的消息传来,他们在当时也许是英雄,因为丢下亲人救群众的大义而被称颂,但是失去亲人的伤痛无法释放,让他们最终不堪心灵的重负,选择随亲人而去。我们能做的很少,但至少不要再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了,安慰和鼓励必不可少,主要还得靠他们自己的顽强。人生中灾难不可预测,读书人能在这些没有发生时就在人们的精神中灌注一种力量,可能是最好的,如果不能做成这伟大的事,就让我们做点最实际的,在拥有时更珍惜吧。总之,面对他人所遭受的灾难,我们应有同情心,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并懂得在平时对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多些关心与帮助。
郭超:面对灾难,我感到害怕:说到灾难,虽然我没有经历玉树地震,但对于08年的“5.12”大地震我深有感受。面对灾难,我坦然地说我很害怕,当时在六楼的我经历了生死边缘的恐惧,我哭了。我不相信有人说:“地震有什么嘛,无非生与死”,这些话只能是那些并没有经历过地震的人说的,凡是经历过地震灾害的人,回忆起来没有不胆战心惊的,一刹那间,所有房屋的倒塌,一刹那间,失去了众多的亲朋好友。作为一个人,面对地震他都会害怕,那是一种真正面临死亡的心态。面对灾难,我心痛:我很心痛地震所带来的灾难。从雪灾到地震再到旱灾,作为一个读书人,我们真正能做的很少。当党中央、各级政府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时,我却依然看到有些发国难财的人,他们只看到利益的诱惑,他们很多也是知识分子,这是不应该做的。作为一个读书人,没有人会监督你在做什么,但良心其实是很重要的。面对灾难,我相信拥有高贵精神的读书人都会心痛,这种心痛不是表面的,而是发自内心的。面对地震,我感受到了人性:在灾区,很多武警战士在奋力抢救,甚至牺牲了自己生命,也许他们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们身上却有着闪光处,但有多少媒体重点报道?他们都不被重视,即使重视也被淹没在抗震救灾的的大众洪流中。但对于那时的他们来说,荣誉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灾区存活的生命。而当领导去了灾区,写下以后会“有新教室、新房子”等语时,记者都围着领导而重复报道,这又说明了什么?另外,对于共产党员,不论其是主动还是被动留下,他们在抗震救灾中都奋力抢救,在他们身上我们也看到人性好的一方面。
刘海燕:我对玉树这次地震还是很关注的。因为我没有亲身经历,所以感受不太深。不过08年的大地震我经历过。八月份的时候去绵阳安县看过。到安县的那个小镇后,经常去两个板房区开展活动,我发现地震后大家的心态还是蛮好的,他们都很坚强。不过7天的绵阳之旅我发现了一个问题:特别担心地震后孩子的情况。我发现那里的孩子的心灵创伤是比较严重的。当我们问及他们地震的情况,他们选择性地遗忘掉地震带来伤害,我觉得应该记住这些;另外,国家一味地给予物质上的给予,而心灵上的创伤的恢复又是谁在给予?每天都有小孩子向我们讨要钱,当时我们没给。当时问及他们为什么要钱的时候,那些孩子说:“其他来到这里的姐姐和哥哥都给我们钱呢?”他们的回答先是让我很震惊,随后不免产生了深深的不安,如果长此下去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我觉得国家这样的重建是不行的,应该从心灵上让他们懂得自强、自立。第二件让我感触很深的事情是从我一位朋友那儿听来的,我的一位同学去汶川做调查。当时了解到这位阿姨在地震中丧失全部的家人,在做问卷时我同学就说:“阿姨,您如果觉得痛苦,可以不说的……”。没想到,那位阿姨很麻木地说很多电视台都把她作为典型采访过了,随便问没关系。她已经很麻木地面对媒体。这也是因为重复面对媒体,一遍遍诉说而致麻木。从这两件事情当中,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物质上的给予,而是本身更自强自立。
徐玉兰:五一二汶川大地震我没有经历,但我是在地震之前大概五月六日左右来的成都,所以对地震的感受也是比较深刻的,今年青海又发生地震了。我觉得面对这些不可控制的灾难时,人其实是很脆弱的。平常我们都把自己想象得很强大,感觉自己想要的东西通过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得到,可是面对这种不可控制的灾难,我们感觉束手无策。所以灾难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很多的东西其实是无法把握的,虽然我们一直将其看得理所当然,那么在生活中指引我的,就是以一种常态的心情去面对生活,就是力所能及地从细小的生活入手去经历,只要能按自己的心灵去生活就是很幸福的事情,用常态的心灵去体验生活就是最好的。
郭小红:我虽然没有真切的经历过灾难。但是,对于在灾难而言,我却有较为深切的体会。玉树处于灾难中,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面对灾难,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我想,从自我的点滴、从周围的点滴中去做些我们所应当做的事情这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从电视上我们可以看到,玉树没有水喝,而我们周围的很多人都在浪费水资源,没有爱护地球的意识。很多做这些事情的人其实都是有知识的人,但是他们未必见得就有素质。他们不重视身边的小事,不珍惜身边的人。我想,如果你能做的事情,就要去做。另外,面对灾难,我们要以平常心对待。
侯丁月:如果说两年前的五一二汶川大地震带给我们的是心灵上和精神上沉痛的双重打击,那么今年的四一五玉树地震对我们来说又是一次雪上加霜,我们还不曾喘气,这场灾难便突如其来的发生在我们身上了!呼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接受,勇敢的去接受和面对。怎么去面对呢?哪里来的精神动力呢?我认为“书”是可以帮助我们的!孔子曾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我想在大灾大难面前要说的是:“自古皆有难,民无书不成!”在我们遇到灾难时,我们要奋力地攻克难关,重建家园,这需要毅力和信心,这种时候,也许会有人问,这时候看书有什么用?书中有答案吗?是的,这时候书是我们最好的精神食粮,是我们的心灵鸡汤:当我们不知道如何去重建我们的物质家园时,我们可以翻阅建筑类的书,来了解该如何重建房屋;当我们的精神快要崩溃时,我们可以去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保尔柯察金给我们力量;当我们的亲人失散,举目无亲时,我们可以看看《论语》,子曰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样,我们便不再责怪命运的不济,也不再感到孤单。作为一个读书人,我们从小就被老师教育要做一个智者,勇者,所谓“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才是我们在大灾大难面前应该表现出来的品格。再者,世界因爱而生,作为读书人,也从小被教育要爱人如爱已,要能达者兼济天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全国各族的人民帮助了我们,现在,玉树有难,我们也应该伸出我们的援助之手,献上我们的微薄之力,能让他们能老有所居,少有所学,能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做为一个读书人,便算是知足了,如此而已!
此次发言稿包括21位同学对这一主题的看法。二〇一〇年四月二十一日晚,在四川师范大学4教504教室,二〇〇九级现当代文学十九名同学侠现场积极参与了“玉树地震哀悼日”发言主题活动,另外两位未到场的同学也在活动后参与了这个主题,发来稿件。发言稿由吴淑波整理输录,全部内容已由各位同学再次核实与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