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注意到南方都市报的一则新闻:今年东莞手足口病病例同比增4.4倍。咋一看题目非常吓人,手足口病虽然不是一个大病,但是自从2008年5月2日针对安徽阜阳当时的疫情,卫生部决定,加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丙级传染病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加强对手足口病的监测和报告,发现手足口病患者时,要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这样可好了,一个名不经传的传染病一时名噪一时,好像手足口病在08年“突如其来”。有关手足口病的知识我不在这里普及了,但是手足口病却给我们一个思考:假如不将手足口病提升一个级别,情况又是如何呢?甲流也是一个很普通的传染病,当我们意识到它的危害并不是这么严重的时候,将原来调高的级别适时地“主动”降级,结果也就不一样了。
恶性传染病对社会和健康人群危害极大,主动免疫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如果对所有的传染病都“主动免疫”,不要说对人体有什么副作用,就是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从社会效果来看,都应该是科学地看待。我认为,将一些本来很“不起眼”的传染病提高等级,不如把精力投入到源头治理,来一个全民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健康知识,这样才不会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苦于奔命的局面,提升等级而不从根本解决问题,是否有掩耳盗铃之嫌呢?不是吗:如果搞好了爱国卫生运动,什么手足口病,什么麻疹,什么肠道传染病,什么呼吸道传染病会这么“猖獗”吗?也就是说,本来平静的或者少有的风浪的西子湖,经人一搅,涟漪四泛,波浪起伏。提醒一下,我不是说不要重视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治疗,相反,曾经在甲流“盛行”我就提醒大家不要忘记比甲流更为严峻的手足口病。但是重视的方法很多,传染病的等级是人为的和主观的,传染病的存在是自然的和客观的。
医改的事情是否也是这样呢?如果我们不从体制去解决问题,只在“平静”的湖面上搅动,结果也是如此。
一些疾病的治疗同样也是这样,不需要治疗,不需要服药,效果一样,甚至更好。我的缘起缘灭总有时和谁是患者最大的敌人?中也提到对晚期癌症治疗的看法。天人合一,重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才是我们科学处事待人最简洁何正确的思维。
处理一些人际关系,可能也是如此吧!
下面的故事讲的就是“涟漪效应”,希望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感悟。
一天,一位大师正在乡间行走。突然,一个面色凝重的年轻人走了过来。
“在这么一个美丽的日子,为什么你闷闷不乐呢?”大师说道。
“美丽的日子?我可没有发现。”年轻人转过身子,看了一下四周的环境,说道。接着,他又环顾了一下风景,依旧没有找到吸引人的景色,他的神情似乎有些恍惚。
这一切大师都看在眼里,他继续行走。“如果你原意的话,跟我来。”大师走到了一条寂静的小池塘边,那里有一棵枫树,金黄色的树叶正掉落下来。
“请坐下来。”大师拍了一下旁边的年轻人,邀请道。
这个年轻男子仔细看了一下地上,然后为自己清理出一块地方后坐下。
“现在,请找一块小石头。”大师命令道。
“什么?”
“一块石头?请找一块小石头,然后扔到池塘里。”
在四周搜索后,年轻人抓到了一块小圆石,然后竭尽全力人扔出了它。
“告诉我你看到什么。”大师询问道。
年轻人目不转睛地盯着水面,生怕错过任何事物。“我看到了涟漪。”
“那些涟漪来自哪里呢?”
“大师,来自我扔进池塘的圆石。”
“请把手伸到水里,然后阻止涟漪。”大师要求道。
尽管不大理解,年轻人还是把手伸进最近的一个涟漪,可是却产生了更多的涟漪。年轻人顿时感到不知所措。怎么会这样呢?是否找这个大师是一个错误呢?毕竟我不是他的弟子,或许他根本就不能帮我呢?他疑惑等待着。
“用你的手,你能阻止涟漪吗?”大师问道。
“当然不能。”
“那么,你能阻止涟漪吗?”
“大师,我不能。我告诉过你了,我只能带来更多涟漪。”
“假如你没有把圆石扔进水里,那么将会出现什么呢?”大师微笑道。
此时,年轻人不再心烦。
“下一次,当你不愉快的时候,你不要试图去挽救已经做过的事情,那是没有用的,而应该在做事之前好好想想,把石头扔到水里会产生涟漪,而阻止涟漪产生的方法是不要往水里扔石头。”大师看着年轻人,和善地说道。
有些事,剪不断,理还乱。正如李白所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镇江初探】16:20从办公室离开到镇江已经是晚上21:50分了。乍到镇江就感觉到政府在行动。这次是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工作会议,但组织和接待工作都感觉到是镇江市府工作人员在行动,接机的就是市府接待办的小蒋,热情周到。据了解她还是药学专业出身的。有政府的参与,信心大增。希望这次会议能够得到很多启发。镇江虽然有很多值得考察的文化古迹,还是留到清闲的日子去吧。会议请假半天,明天晚上乘坐22点的飞机回广州,后天广州有讲座。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