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面临方向性调整



中国的房地产业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伴随着公有住房改革发展起来的,由于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福利分房制度存在很多弊端,最突出的是住房困难,分配不均。因此当初的基本思想是从福利分房向货币化分房转变。

应当说,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中国人的住房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均住房面积从当初的几平米发展到现在的30多平方米。

但是,也是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剧烈地动荡起伏,发展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

与当初的住房市场的设计思路相比,现在的实际情况也是南辕北辙。中央在房地产市场上给予了太多的希望,包括民生方面和经济带动方面。但是,总是问题比收获大,困难比希望多,这些问题和过程不多赘述。关键一点就是从房地产发展定位上,把本来是民生的住房市场当成了机构和个人的投资工具。

最近一个移居加拿大10年的老朋友终于在当地申请到了一处 60平方米的老年公寓,加拿大有一套完整的社会福利住房制度,保证当地人包括有一定定居时间的外国人享受到住房待遇。

这些年虽然我们的住房发展速度惊人,一个城市的建筑面积比人家一个国家的都大得多,全国处处都是建筑工地,但是在这些年的飞速发展中,人均面积上去了,但是广大的中低收入者的住房困难更大了,很多人通过购买住房成了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但是众多的新建小区、高档公寓成了黑灯瞎火的鬼城,大量的住房建成后没有转变成人们实际的需求。

如果我们这样继续发展下去,房价继续走高下去,有房者通过抵押贷款,通过倒买倒卖能够获得更多的住房资本金,而没有房子的人,依靠劳动收入将永远没有机会得到住房。

看来中国的住房市场方向确实走错了,与当初的住房规划也是背道而驰。住房市场不但杂乱无章、政令不通、调控失败,而且腐败丛生、怨声载道。

实践证明住房市场的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地位,除了整出个高房价外和地王外,并没有对经济发展起到真正的带动作用。而坚持住房的民生主导路线,通过政府补贴住房建设、通过税收调整住房需求,不但可以腾退出大量的空置住房,解决人们的住房需求。同时,通过合理利润的住房建设,会让大多数人能够得到住房,会促进住房建设,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进而推动经济发展。

通过国外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任何一个国家的稳定的一定与住房市场稳定相关,德国、新加坡、奥地利都是如此。而任何一次经济危机的到来都是从房地产的暴涨开始的,日本危机、东南亚危机是如此,这次的美国危机又是如此。

中国需要认真思考,到了转向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