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们的评论像泼妇骂街


自3月28日开始到4月2号,新华社接连发表了6篇社论,它们分别是《红火景象下的楼市之忧》,《不能让楼市成为投机者的乐园》,《坚决清除房价中的“腐败成本”》,《疯狂的房价叫板土地招拍挂》,《“土地财政”还能维持多久》和《税收杠杆应发挥更大作用》,每篇社论针对一个专题展开丰富的想象,集中攻击房地产的各个环节,让人读了不禁大呼过瘾,痛快淋漓。可是,过一段时间,你就可能大呼上当。为什么会这样?答案只有一个,记者们不懂房地产,有些结论根本没有科学依据,依我看,这样的评论越少越好,不然,这些评论有可能是高房价的帮凶。我这么说,有科学根据吗?大家不妨往下看。
   在第一篇文章中,记者们这样说:“2009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较上年增长16.1%,商品住宅投资增长14.2%,远高于GDP8.7%的增幅。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占比超过22%。这种‘虹吸效应’必然破坏经济平衡发展,伤害经济健康发展。”我要告诉诸位的是,记者们忘掉了一个重要的数据——2009年我国商品房销售量同比增长近42.1%,销售额增长高达75.5%。换句话说,投资增长远远落后于消化速度,市场上具备销售条件的商品房全部销售一空,房价能不涨吗?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是最基本的经济学规律,难道记者们不懂吗?可是,他们笔锋一转,说虹吸效应必然破坏经济平衡,伤害经济发展,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记者们的数据不足于得出耸人听闻的结论,或者说,两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可记者们管不了那么多,只要能带头骂几句,历数房地产的“罪恶”,足矣。这就是他们标榜的“为民情怀”!不亦悲乎?
   接着,记者们又拿出证据说:“据银监会统计,房地产开发贷款已经占全部贷款总额的20%,深圳等城市甚至达到30%以上。是泡沫,总会破。是听任泡沫放大,还是及时控制风险,考验调控者的勇气和智慧。”问题是,贷款增加是不是一定意味着泡沫,仍是个学术问题。深圳住房自有率只有33.6%,占人口总量74%的人均居住面积不过10平方米,价格上涨是老百姓竞争有限资源的结果,哪里有泡沫呢?需求是这么的旺盛,泡沫从何谈起呢?一个人卖房,恨不能十个人等着购买,何谈价格暴跌呢?何谈泡沫破裂呢?国土资源部也跟着起哄,说深圳有泡沫,主要根据是租售比,真不知道他们是真懂房地产泡沫还是假懂?可我们的记者们管不了这么多,房价高,高处不胜寒,就是泡沫,就得掉下来。但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评价到底能有多大的分量,只有天知道了!
   高房价成为记者们抨击腐败的靶子,说腐败导致了高房价。可无论是经济学规律还是房地产实践,腐败应该是有助于降低房地产开发成本的。可记者们却认为,“‘腐败成本'必将推高房价,转嫁给消费者,甚至‘绑架’地方公权力,导致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执行力弱化,房价如脱缰野马。”对开发商而言,腐败是有成本的,但开发商们不是傻瓜,如果腐败成本不能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他们是绝对不会干的。问题是,开发商通过腐败降低了成本,或者提高了利润,就不应该有提价的冲动,在同样利润率水平下,腐败是有助于降低成本的。如果没有需求支撑的话,老百姓都不买房子,腐败成本能推高房价吗?正是因为需求旺盛,老百姓能承担高房价,才为腐败留出了巨大空间。在需求不旺的市场上,房地产商没有腐败的冲动,官员也捞不到什么便宜,想腐败也没有机会。所谓腐败成本推动房价上涨的说法根本没有任何科学根据。可记者们管不了这么多,他们通过移花接木,嫁祸于人,妖魔化房地产的目的总算达到了。
    记者们把炮口对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政策”猛烈开火,认为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推高房价的内在动力。记者们“把出让土地作为地方的主要财源,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一荣俱损的短期行为。”真的是这样吗?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环境建设蒸蒸日上,是不是共享社会财富堆积的成果?城市道路越来越宽广、畅通,是不是共享成果?房价高,有钱人出高价买房,大部分被政府收入囊中,是不是高收入阶层对城市建设的贡献?政府的钱其实是从高收入阶层的口袋里拿出来,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惠及全体百姓,是不是好事?商品房价节节升高,其实有保障房的成本因素存在。例如,本人建设的房地产项目,政府要求开发商无偿提供3%的廉租房(设施齐全,进去就能住),商品房价无形中就要提高,否则开发商合不来!现在很多商品房开发项目都要求配建保障房,商品房价能降下来吗?记者先生?高房价中就包含了民生,是政府通过土地招拍挂机制,将社会保障用房成本直接转嫁给商品房,商品房价不提高反倒不正常了。
   任志强先生多次批评记者们的无知,对房地产不懂装懂,说三道四,让老百姓和政府抓不住要害,不能不说是一大罪过。
   当前,我国房价上涨不是简单的供求失衡因素,更重要的是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等多因素交织在一起所导致。如果我们不能科学理性对待,稍有不慎,就会失去控制。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科学,没有科学的发展不是真发展。
   记者们,经济学家尚且对房地产解释不清,懵懵懂懂,似是而非,你们能解释得清吗?如果自己的评论部站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恐怕很容易沦落成泼妇骂街了。
 
 
提示:

    如果哪位先生还有疑问,请看《任志强:新华社连批高房价为新政策吹风?》。我国的房地产价格的真相是什么?记者们的啰嗦给房地产带来了什么?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