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筑寿命短的六个主要原因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并指出,我国每年新建房屋20亿平方米,可拆除面积相当于新建面积的40%,也就是说,我国每年实际新增建筑面积才12亿平方米。与此同时,《中国日报》英文版报道,中国的建筑寿命只有30年,一时间舆论大哗,认为建筑质量低劣是我国拆除面积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也有网友指出,贷款购买的竟然是寿命只有30年的建筑,实在不值。

   愚以为,仇保兴先生说建筑寿命短,造成巨大浪费,考虑他讲话的场合是对的。但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片面地认为建筑寿命短是浪费的原因,是不科学的。我们要找到建筑寿命短的根本原因,才是科学的态度。不然,我们很容易掉入“建筑质量差”的陷阱,全盘否定我国过去的房屋建筑实践,甚至做出糊涂的决策。例如,某些商业银行因此决定不给楼龄超过30年的发放抵押贷款。本人经过研究,发现我国建筑寿命短暂,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个原因是土地和建筑的价值重估。所谓重估就是因环境和社会发展,土地价值提高,房屋价值也同时提高,拆旧房盖新房反而有利可图。这点恐怕很多人料想不到,但又时常发生在身边。昨天,妻子告诉我,邻近的小区要拆迁了,据说要建设高档住宅小区。该小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建设的安居工程,全是6层以下的多层住宅,附设一个小学,主要安置市中心拆迁户,小区质量一般,但相比较市中心的低矮的棚户区,条件已经大有改观了。10年前,这个小区道路不通、公交不通,只有一条路连接城市主干道。10年后的今天,城市主干道左一条,右一条,公交10条,附近建设了高档社区,省人大住宅楼、税务局、社科院、艺术学校,纷至沓来,房屋售价逼近8000元/平方米,高层和小高层拔地而起。10年前,安居小区是该片区最高的建筑,10年后的今天,安居小区是该片区中最差的社区,虽然两年前政府花钱整治一番,已经很漂亮了,但还是不上档次,因此被开发商盯上,策划着拆除重建,建设高层和小高层,安置补偿了老百姓还能大把大把地赚,居民、政府和社会都能从中获得很多,何乐而不为呢?从发展的角度看,拆除这些不到20年的房屋,是浪费呢?还是节约呢?这好比“蛇”的蜕皮行为,城市长大了,就要退掉原来的“皮装”,为新生活重新打造新衣装,我们不能因为“皮”而放弃发展的空间。这“皮”该放弃的时候一定要放弃,可我们的仇保兴先生却把它视为浪费,可见认识是有偏差。

   类似的例子出现在北京的CBD区,一旦城市重新定位区域价值,该片区的所有建筑都要重新估价。低矮的建筑被高楼大厦替代,即使建筑刚刚建成使用,也会被无情地拆除。本人估计,因价值重估造成的房屋寿命短暂的贡献率高于85%。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的城市生长太快了,有些建筑就不得不扔掉。这好比婴儿刚生下来比较瘦小,吃了奶水疯长,长的越快,衣服换的越勤,淘汰的越快。如果孩子有个弟弟之类的,还可以重复利用,可我们就允许生育一个孩子。妈妈们发现,刚刚买的衣服还没有穿几条就不能穿了,浪费实在可惜,有些妈妈就浆洗一番,送给亲戚邻居。过去三十年我国的城市发展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1990之前,人们刚刚有了温饱,迫切需要住房(当时人均住房面积8平方米不到),社会各界本着“经济、使用、美观”的原则,大搞房屋建设,可仍然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房子建的并不超前。可是,谁也没想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这么快,短短的十多年,原来的建筑就已经相当落后了。这里,我举一个例子,2000年我国的GDP是1万亿美元,10年后的今天,是5万亿美元,美国的GDP从1万亿美元起步,十年时间增长到2.4万亿,日本用十年从1万亿增长到2.7万亿。我国的发展速度太快了,各种淘汰也就难免。例如,汽车大量进入家庭,城市道路就要拓宽,道路两侧的建筑,不管新旧都要被拆除干净,从而早早地结束生命。

  网友可能会问,为什么不提前想到建设高档的房屋呢?这是不符合规律的说法。我们生了宝宝,总不能不给他买婴儿服装,直接买儿童服装吧?事物发展的每个阶段需求不同,不可能直接跨越过去。当时的老百姓迫切需要房住,总不能让他们露宿街头吧。

  第三,技术性淘汰是房屋早早被拆除的主要原因。例如,原来的房屋没有客厅,因为当时电视比较小,没有暖气,因为城市供暖网络不完备;没有停车场,因为家庭没有汽车。可在短短的十多年,一切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汽车时代来的太快了,私家车如洪水猛兽吞噬城市的公共空间。如果你开车去广场、商场、政府机关、写字楼,或者开车回家,5年前你不必担心停车,现在,走在路上,就就要担心有没有地方停放爱车了。 
      汽车时代和居住水平提高实际上都是技术性因素或者在技术推动下的产品更新过程。所以,只要有机会,这些大部分建设于1998年之前的房屋,在设计寿命不能享尽的情况下,很容易被拆迁改造,提高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增加停车位,扩大单套建筑面积和配套设施水平,跟上居住技术发展的步伐。我们在大城市普遍地看到,城市中心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已经不多了,除了危旧住宅、棚户区改造还能榨取点土地外,几无多少空地可供开发了,次新住宅已经被政府和开发商们瞄上,又要成为被拆迁的对象。这些住宅远远没有“寿终正寝”,有的还处在壮年时期,可是,在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也面临宰杀的危险。

    第四,国家关于集约、节约利用耕地的政策也是房屋建筑寿命短暂的幕后推手。国务院为敦促地方政府集约利用土地,要求提高出让土地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对城市人均用地指标超出规定指标的,严禁新批农地转建设用地指标。因此,城市政府被逼着在城市建成区寻找建设用地,从而造成大量的拆迁,由于拆迁成本高昂,房价也被逼上涨。这意味着,一方面我们拆除房屋造成浪费,一方面节约了土地,政策有得有失,不能片面看问题。

    第五,城市规划落后是另一重要原因。规划缺乏前瞻性,临时凑合,有些建筑不遵守规划,擅自跨界建设,道路拓宽时,被强行拆除。结果,刚刚建设的楼房因不符合新的城市发展规划,好端端的建筑被无情地斩除,浪费实在可惜。如果仇保兴先生所言是这方面的浪费,我认为,说法正确,国家应坚决杜绝。

    第六,建筑质量低劣,有些楼房建筑期间就发生倾倒,刚使用就发生裂缝。但是,就总量来看,建筑质量低劣对建筑寿命短暂的贡献率,实在微不足道。虽然我没有太多数据,但我可以下此论断,如果谁有证据推翻我这个结论,我将公开道歉。

    不知上述说法,是否能让网友对我国建筑寿命短暂有个科学的、理性的认识。我也奉劝有些网友,凡事要科学、理性地认识,切不可断章取义,简单联系,把建筑寿命短和建筑质量差划等号。否则,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认识就会走入死胡同。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