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明走向觉悟——关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生而为人,便会遇到很多困惑、很多烦扰、很多苦磨。

  在与这些搅扰地纠缠中,人往往便会疲于奔命、心劳神疲,便会偏离体味生活、享受生命的生之初衷。

  要彻底摆脱这些搅扰确实很难。自古以来,得竟全功的也就是那很小的一部分人。

  可要把这搅扰的程度降低,却是尝试着去做便多少能有些收获的。

  也便是,得一分,便受用一分;进一层,生命的境状便改善一层。

  依古印度哲学的观点,其实这些困惑、烦扰与困苦的根源只有一个。

  那便是无知——对内在自我的无知与对世界法则的无知。

  人生中诸多不得不去面对的课题之所以能够恒久地困扰我们,差不多也便就在于无知及由无知衍生的般般种种,

  那么很显然,对付这些搅扰的办法便是不懈努力以获得对内在自我与世界法则的真正的知,或者说,苏格拉底的“智”、印度哲学中的“觉”或中国哲学中的“道”。

  其实便就是真正参悟到世界的规则,即“道”,获得对自我与外在世界的知,彻底摆脱无知,成为一个“智”者或“觉”者。

  如此,便可以使世间的一切纷扰,都随着“知”“智”或“觉”的提升而渐而烟消云散。

  不过,要达到这个目的,却殊为不易。

  这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反复的磨练、修行的过程。

  所谓的“聪明”、甚至于“智慧”,便是这个过程中一些不成熟的产物。

  关于对这个修为过程的摸索与研究,不得不说,印度哲学进行得尤为深入与透彻。

  将人与生俱来的无知,或者说神智的混沌,称作“无明”,将真正的知称作“菩提”,亦即觉悟。

  未能觉悟即为无明众生,觉悟了便为菩提萨埵(duo),简称菩萨,即“觉有情"。若能情想尽消而觉行圆满,即为佛,即为觉者。

  从无明走向觉悟,即从烦扰与困苦走向安宁与福乐,即所谓“脱离苦海,立地成佛"

  静心思量,除了“构成宇宙间能量循环之一环”这个所谓的意义之外,生命的全部价值与意义也许确也便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