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滇西1944》给我们的启示


    博主按:本文是应省委宣传部《阅评简报》而写,已发表于该刊今年第三期

电视剧《滇西1944》给我们的启示

 

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电视台、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润禾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电视连续剧《滇西1944》正在热播,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好评。从思想、艺术上分析它何以成功是必要的,但是,这部作品给予我们的启示远远不止于此。怎样对待云南的抗战题材,以至怎样对待云南的历史题材,如何让云南丰富的题材为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作贡献?我们从这部作品的成功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云南的抗战题材开始进入主流传媒,观众对它的关注热情正在升温。

云南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由于特殊的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被遮蔽的历史。但是,它没有淡出云南民间以及学者的视野,即使在文革时期,腾冲县的“国殇园”也保存得完好无损,这在全国也是一个奇迹。80年代以后,已经有云南民间力量收集云南抗战的文物,书写文艺作品,农民作家段培东的“滇西抗战三部曲”就是一例。云南的学术界的学者们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滇西抗战史的研究,戈叔亚是滇西抗战史研究极有成就的专家。但是,这些研究与创作成果始终没有进入主流媒体,滇西抗战的悲壮与辉煌,仍然没有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

新世纪以后,随着国共两党关系的改善,开始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重新审视这一段历史,滇西抗战史迎来了得以重新认识的大好时机。这几年,关于滇西抗战题材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一浪高过一浪,逐渐进入了全国的主流媒体。《我的团长我的团》之后,《滇西1944》的出现,毫无疑问地将这段历史推向了全国的观众,从学术走向了大众。面对如此丰富、悲壮而辉煌的历史,这些作品只是一个开始,大众对这段历史的关注也只是一个开始,他们的的热情正在升温。近期的旅游统计也说明了这个问题,由于《滇西1944》在央视8套及多省卫视黄金时段的热播,引发龙陵-腾冲抗战旅游热潮,1~2月,龙陵县共接待游客13万多人次;腾冲国殇墓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来到这里的游客比往年翻了两倍还多,许多游客看到修缮墓园还纷纷捐款。”

二、要认真研究《滇西1944》的成功之道。

与《我的团长我的团》相比,《滇西1944》在广大观众中是一部更受欢迎的作品,应该认真研究它的成功之道。电视剧属大众文艺,它的剧本是一种亚文学,具有可操作性,创作的群体特征可以很鲜明,汇聚集体智慧在亚文学中成为可能。从这个角度来看《滇西1944》,可以发现它的要素结合非常好,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认知需求与审美需求。

首先是史实与虚构相结合。作品在大的历史事件上不违反历史的真实性,它真实地再现了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夺取龙陵县境内松山要隘的惨烈场面,反映了远征军第20集团军仰攻高黎贡山夺占腾冲古城的悲壮史实。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虚构,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都不以真实人名出现,这给虚构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度,是一些典型化了的人物形象。其次是战场勇猛与敌后斗争的智慧相结合,既写了宏大战争的惨烈场面,又组合进了近年来热播的谍战片的要素,敌后的斗智与前方的斗勇交错推进,紧紧地抓了观众的心。第三是悲壮的美学意味与细腻的抒情相融汇,大军横渡怒江,腾冲激战,松山艰难的仰攻,写出了将士的勇猛与悲壮,母子情深,儿女情长,兄弟厚谊也写得很细腻,使得作品的节奏张弛有度,并且色调更为丰富,这是一部成功的电视连续剧的重要保证。此外,作品采用全境式的呈现方式,把观众带入了宏阔的视野,同时一些细节又处理得很细致,大战场与小细节的结合也有值得品味的地方。还可以说出一些要素的结合,这都是剧作家在今后的创作中可以借鉴的。

三、滇西抗战题材还有广阔的开拓空间。

云南的抗战题材是一座丰富的宝藏,云南在抗战中处于特殊的地位,既是前方又是后方,中国抗战的物质生命线在云南,全歼敌寇的大反攻发生在云南,近代以来首次远征出国作战发生在云南,出国受降发生在云南。新世纪以后,在图书出版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彭荆风先生的《挥戈落日》,是一部经得起严格史实考证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还有陈祖墚主编的《江山作证》、《浴血怒江》、《血肉筑成抗战路》,许敏的《大战场小细节》,孙克刚等著的《中国远征军在缅北》等等,都是云南出版的这方面的好书,作为电视连续剧,《滇西1944》以及之前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只是一个开始,如此丰富的题材内容是写不尽的。

由于作家、编剧、导演历史观和审美判断的不同,在进入这个丰富的题材领域后,他们的认知与审美会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对这座宝藏的取舍与创造会有不同,基于史料之上的艺术创造还有无限的开拓空间,还可以有许多引人入胜的作品可以创造出来。“滇西抗战”那个客观的历史只存在于许多带有主观意识的叙事作品之中。《滇西1944》不可能是终结篇,对它的欣赏与批评都是完全正常的。在我看来,这部作品还有许多憾人心魄的场景与细节没能进入,如松山之战中的“军官冲锋队”;还有,在这部作品中,“云南特征”被淡化了,不是风情与民俗,而是云南人在这场战争中的牺牲与贡献,剧中的老百姓也少有云南人的特色。正如电影《血战台儿庄》,牺牲惨烈英勇顽强的“滇军”竟然被“遗忘”了!

四、促进云南本土剧作家的成长成为当务之急

《滇西1944》的编剧和导演与许多来云南拍影视的人相比,他们在阅读典籍,了解历史,认识云南,深入生活方面,所下的功夫是相当大的,与那些走马观花写云南,东拉西扯闹笑话的作品相比,这部电视连续剧是成功的。但是,若把这部作品与我上述文艺图书相比,在史料的真实性与内蕴的厚重感、云南的特色方面又是难以相提并论的。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远道而来的深入生活,与生长于生活之中是不可比拟的。

为什么云南人写的云南出版的这些优秀文艺图书没能成为优秀的影视作品,从而进入主流传媒?原因大约有两个,一是资金问题,二是剧本创作。资金问题其实在近年来的影视创作中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的市场融资方式,云南为推动影视创作,也成立了自己的云南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因而,它不是根本问题。说到底,还是影视剧本创作人才的匮乏!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它决定了影视作品的价值导向和风格特色,要拍出有深厚的生活基础、经得起史家考辩,富于云南本土风格,又有很高审美价值的云南抗战题材、云南历史题材、云南民族题材的影视作品,有赖于云南的影视剧编剧的成长壮大。加速培养云南的影视剧编辑队伍成为当务之急,恰恰这是被云南文艺界忽略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