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说,“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不如以前了,这才又请老将出马,这不,又请刘心武来讲《红楼梦》了。心武师从人到文我都很熟悉,因为,当代文学的“新时期三十年”的开端,绝大部分论者现在都还认为是他的短篇小说《班主任》。1977年11月号的《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了他的这篇小说,从此,一个文学的新时代开始了。
现在来阅读《班主任》这篇小说,肯定会觉得艺术上有些粗糙,但是,从1977年的角度看,这篇雨后春笋般诞生的小说却有着振聋发聩、直指人心的力量。《班主任》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刻画了新一代年轻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灵世界,在一个需要清理历史、轻装上阵的时刻,它为时代向前走提供了反思的契机,以鲜明的文学形象,来展示了“文革”的阴影在孩子们的行为和思想中的可怕影响,使得我们看清楚了历史的真相,从而有能力在反思历史的同时、,去重新规划当前和未来。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小说家,心武师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他巨大的脚印。因此,后来他竟然搞起来“红学”研究,既是顺理成章,也让一些专门吃红学饭的人眼红,觉得他捞过界了,曾经集中火力对他的观点大加挞伐。其实,一个多元化的时代里,很多人却仍旧有着可怕的专制人格,令人不齿。对《红楼梦》的研究、诠释、甚至是过度诠释,都应该秉持一种开放的、宽容的态度才好。比如,有一位欧阳健先生,就认为脂砚斋各个评本是后来的人伪造的,专门写了砖一样厚的专著。这也是很有趣的说法,应该重视,但是信不信,那就看你自己了。
这本《‘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在他过去的很多关于《红楼梦》的文章和书籍中都有吉光片羽的展示,这一次更加系统集中地展示了一遍。说起来,“红学”研究,从胡适到周汝昌,又从周汝昌到刘心武,这是一条非常清楚的线索。我读胡适的《跋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跋乾隆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钞本》,读周汝昌的著作,到读这本《‘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从考证到“索隐”,它们之间有着清晰的继承和发扬的关系。红学研究蔚为大观,派别林立,山头众多,争论异常热烈,早已经是过度阐释了。而且,我甚至觉得,“红学家”都成了骂人的话了,早晚要和“汉学家”一样让人不爽。就我自己读《红楼梦》的经验,我只有一次是把通行本一百二十回的后四十读完了,其余几次,都是读到八十回就再也读不下去了,因为,后面续的四十回实在是味同嚼蜡,令人倒胃口。而对《红楼梦》后面数十回的探佚,从胡适考证甲戌本的时候就开始了,那个时候,胡适就通过脂本的很多眉批和夹评,发现了很多线索证明,其人物命运是后来印刷的通行本不一样的。由此,才揭开了对《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的探佚的序幕,最终,也就有了我们眼前的这本《‘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
且不去谈心武师的一些探佚结果是否真的符合曹雪芹的原意,这本书,我觉得最出彩的地方,是年龄接近70岁的心武师,动用了自己大半生的经验,对曹雪芹的《红楼梦》这样一部悲剧之书的悲剧气息的总体把握。因此,他对人物最终命运的解读才有了说服力。你看,高鹗的续书,很多地方很呆板僵硬、腐朽而没有灵气,虽然有一个悲剧性的结局比较靠谱,但是人物的细节和命运的安排却并不合理。而刘心武则发挥了他杰出小说家的想象力,根据各种手抄本的评语线索,推导出《红楼梦》散佚的部分中那些令我们牵挂的人物的更具悲剧性的结局,让我们看到了和通行印刷本大不相同的一个《红楼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树倒猢狲散、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人生的大悲剧和大结局,让我们感受到了曹雪芹内心深处的那种幻灭和绝望,忧伤和难以排遣的失落。这才是最有意思的,才是心武师的贡献所在。
再回到“诠释和过度诠释”的问题上来。这是意大利当代哲学家、小说家翁贝托.埃科一本演讲对话集的题目,对一本书的诠释和过度诠释,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我读过很多红学著作,明显地感觉到《红楼梦》已经被过度诠释了。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一种残缺美,我喜欢维纳斯那没有胳膊的模样,我想,有一天要真的给她找到了胳膊,那我非崩溃不可,很可能自杀。因此,对于《红楼梦》,我内心里永远只有八十回。不过,勇敢的心武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有趣的解释和探佚,试图完壁,他的努力带有着执拗的渴望事物完美的劲头,让我钦佩,也加深了我们对《红楼梦》的理解。在这一点上,任何的诠释甚至是过度的诠释,都是可以理解和存在的,何况,这是一本多么有趣而丰富的书。让我们因此而更加热爱伟大的《红楼梦》吧。
2010-3-30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