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完美的爱情


 

 

爱情存在于具有两性特征的生物间,它是具有两性特征的生物对异性的感情,它的表现形式常显示为对异性的趋附,想和异性接触,期望与异性有身体的接触,期望与异性共同完成性交行为。

爱情题材为什么能够成为人类文艺作品取之不竭永不衰败的源泉,就因为人类是具有两性特征的生物,就因为人类具有对异性的感情,就因为人类对异性表现出强烈的趋附性。人类中的某一成员在用文字、图片、影像、音响表现对异性的趋附时,其他人类成员会因此而激起感情的起伏、震荡和刺激,爱情同感会自然跟着产生,从而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满足自身的性需要。

人的思维分为感性和理性两种,感性受神经系统中的边缘系统控制,理性受前额系统控制。边缘系统是哺乳类动物大脑的原始构成,所以感性体现人的动物性。而理性则体现人的社会性。爱情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动物性的体现。当人们处于爱情中,人体内会产生四种化学物质:多巴胺,正肾上腺素,苯乙胺和催生素。这前三种化学物质都能够使人产生对爱情的激情,后一种物质则能够在产生对爱情的激情之后,延续产生对爱情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多巴胺能够在人类的心中产生美好的感觉,从而微笑频现;正肾上腺素能够加快人的心跳,使人手心冒汗,面颊通红,也能够使人食欲大减,心烦失眠;而苯乙胺则能使人产生甜蜜的感觉。这三种物质能够对人的边缘系统具有极大的影响,所有这一切都蕴成了人类处于爱情中的生理现象。

爱情的延续和婚姻的延续,从生物物质来说仰赖与催生素的作用。前三种化学物质在人体内高浓度维系,一般只能保持三年左右,随着这三种化学物质的减弱,个体会逐渐回归到感性与理性的平衡状态中,这时额叶皮层对爱情的评价开始发生作用并逐渐趋于主导地位。同时人体内的催生素逐渐产生并逐渐变浓,它能够给人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能够使爱情平平地长期维系,也可以说,它是爱情长期延绵的稳定剂。

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人们修养水平的提高,人们常常借助于主动增强额叶皮层的作用,避免纯动物性爱情对个体的作用,也就是说有许多人开始操持理性的爱情,并以此来实现在社会上的自我完整。在人的社会性方面,个体几乎都有完善自我的愿望,当然这也包括在爱情方面的自我完善。

最完美的爱情是什么?它既有足够强烈的的动物性,又有足够使个体获得完美的社会性。对于恋爱的对象既有纯生物性的强烈追求,又十分明确自己将如何长期容纳恋爱对象的各种社会存在。从物质性的角度来说,就是既要有效控制多巴胺,正肾上腺素,苯乙胺的分泌,又要有效地让催生素及时发生作用。既让恋爱对象的生物存在满足自己的感情和性的需要,又让自己在这样的延绵中获得社会存在的上升价值,这就是最完美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