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这个事情之前,要先标明一点观念上的东西:除了注入定位、业态与品牌组合之类的东西,商业的成活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客流的共享和导入,这也是商业上那么重视交通和客流动线的原因。
很多朋友也会说,上海人口密度过高,开商业成活是必然的,但必然之后还有些必然需要我们关注,那就是上海政府的开明或者英明。
因为万达第一家广场在上海五角场的缘故,而且也算经营的很不错,所以少不了要常常去五角场。下面的照片是没开业时的人流情况,可见一斑了。
而每次看到五角场的商业之繁华,总要感慨上海政府商业头脑的先进,真的很值得我们很多城市的管理者、商业地产开发者、商业从业者们好好学习。
顾名思义,五角场是一个有五条路交汇的区域,在很多城市比如天津也会有好多条路交汇,但如何将商业与交通很好地衔接则难以让人恭维。
我们看到的现实是:上海市相关政府不仅喊出了一个城市副中心的概念,还在五角场将交通和商业进行了很好的连接,之前五角场什么样子我不清楚,但现实的五角场是空中行车,地下则形成交通中转交汇平台和商业客流输送平台,当然,漂亮的广场也是人们内心追求中心的社交中心,这里会时不时地进行展览。
不仅如此,政府很聪明地利用了广场形成的客流交汇系统,与广告位设置并赚钱方面也很恰当地结合了起来,可以说,这也许是商道所谓的“义利兼得”政府做的高明之处的地方。另外一个案例城市是大连,设置了很多的广场,自然地形成区域商业中心或社区商业中心,既满足了市民的内心追求中心的需求,为市民提供了一个现实的交流聚会场所,又为商业的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
还有一点,就是上海的地铁主动与商业的连接,算是为全国的城市树立了典范,听说某些城市的商业地产开发者拒绝与地铁连通,听着有些可笑有些无奈,进步是需要时间和实践的。
此外,对公共系统的非利益性标识也值得我们借鉴,远的不说,你看看北京,要是不给银子,恐怕博物馆、电视台都很难上导视系统,于是地铁里便有一堆跟无头苍蝇似的乱转的人,这还是北京。
可喜的是,终于有北京西单的大悦城、君太百货及中友之间的连接天桥出现了,无论是何原因,毕竟对政府和商业经营者而言,这都是值得高兴的进步。
愿更多的城市向上海政府学习、向上海的商业开发者、经营者们学习。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