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国加入WTO开始,关于外贸与内贸对接及一体化的话题就一直在热烈地讨论着,理论和实践部门都在从不同地角度进行着推进,有些区域和领域甚至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浙江义乌、广东深圳等地。然而,由于我国沿海工业化浪潮中基于加工贸易模式而形成的强大出口惯性象一条没有多少障碍的大河,在政府部门和外贸企业等多种力量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商品如同滚滚江水一直奔流不息地流向西方,流向世界的各个角落,并将“世界工厂”的规模不断提升到新的高度。
或许,如果没有某一特大事件的影响,这种美好的图景还会延续下去,人们对内外贸一体化的探索始终会处于“试验”阶段,“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绝对还是主流,尤其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问题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犹如汶川大地震一样,突然出现了山体滑坡,在奔涌的出口“河流”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堰塞湖”,大量本来流向国外市场的商品被堵塞或中止在工厂的仓库里或出国运输途中。在此背景下,为了减轻出口受阻导致的产品销售压力,防止经济增长大幅下滑,一场以东南沿海各省市政府为行动主体,以各地区贸易加工型企业为救助对象的声势浩大的内外贸对接浪潮开始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诸如“出口转内销”、“外贸大转型”、“内外贸一体化”、“以内需拉动经济”等作为“不得已而为之”的临时应急型“分流疏导”策略和政策也被迅速推行。
遗憾的是,尽管政府部门和企业都几乎竭尽了全力,但从多种信息渠道反映的情况看,外贸转型“说来容易做来难”,除了少部分企业很快在国内市场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外,大部分外贸企业面对国内贸易的汪洋大海里几乎无所适从,不知路在何方?尤其是一些订单型贸易加工企业在试不内销的过程中,由于对国内市场和渠道运作模式不熟悉,更是步履维艰。
调查表明,影响内外贸对接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无非四大因素,即体制因素、市场因素、企业因素和流通因素。进一步说,就是内贸与外贸的对接存在四大缺口。即:
“体制缺口”主要表现在传统计划经济导致的内外贸分割体制至今仍然发挥着惯性作用,工商、海关、商检、税收等多种部门体制在具体的操作和政策执行方面,还是对内贸和外贸实施不同的政策管制。
“市场缺口”主要是指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成熟程度和运行秩序差异较大,即国内市场虽然成长性强、容量大、生命力旺,但是潜规则太多、关系复杂、市场秩序还在完善过程中,而国际市场相对而言则是成熟、规范、透明,尤其是信用体系较为完善,这两种差异较大的市场导致制造企业在产品销售时需要面对两种不同的市场规范和秩序,难免冲突和矛盾。
“企业能力缺口”,即企业自身因素,指大部分外贸型企业缺少与国内客户和经销商打交道的经验,又缺少自有渠道,更存在着由于不同经营目标和策略导致的经营模式差异,因此转型时自然会遇到自身因素的约束,尤其是经验和能力的约束。
“渠道缺口”,也就是流通因素,是指中国的内贸和外贸一直是两条并行的流通渠道,尤其是中国和越南的铁路轨道一样,外贸走的是“宽轨”,内贸走的是“窄轨”,要实两种渠道的并轨,就如同两个国家的铁路并轨一样,需要系统地改造和较长时期的转轨再造。
要实现内外贸对接,就必须同时打道长期存在且根深蒂固的四大缺口。显然,这每一个缺口的打通都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都非一日之功所能达成,也非几句话说得清楚。我想强调的是,在这四大缺口中,我认为目前最紧迫的,也是阻碍内外贸对接的最直接障碍和最大的缺口,就是“渠道缺口”,即内贸和外贸的两条贸易通道“连不通”的问题。
一、国家应该从战略高度重视内外贸流通渠道的对接问题。为了尽快弥补由于出口受阻带来的产品滞销压力,尽快使大量处于半停产或生存困难的贸易加工型企业恢复开工甚至满负荷生产,国家有必要从战略高度将“去库存化”、“扩大内需”、“产能激活”等问题通盘考虑,将内贸和外贸两种渠道的“并轨”真正从战略上去规划和研究。否则,盲目鼓动一向习惯做外贸的企业去搞内销,必定效果相当有限。目前珠三角不少试图做内销的企业现在又半途而回,就是教训。
二、国家应将部分扶持生产的资金转向扶持流通。一方面鼓励和协助企业建设自己的内销渠道网络体系,另外国家应该用部分财政资金建设一系列骨干流通渠道网络,就象建设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一样。国家应该明确“流通渠道”的公益性质,要投入大力量去建设,包括建设主干的仓储体系、配送体系、分销体系、信息体系等。从一定意义上,这是和高速公路、互联网具有先是价值的重大战略基础设施。
三、在允许外资流通企业“走出来”的同时,大力扶持国内流通企业“走出去”,国家的信息、海关、工商等各部门要通力协作支持,就象日本全国将他们的流通渠道建到通向全世界一样。如果我国拥有大量的象利丰、中粮、华润那样在国内国外两类市场同时运作,或者出现一批象沃尔玛、家乐福那样在国内外同时开店的流通企业,那么,中国的内外贸对接就基本完成。与其将资金补贴到那些出口的产品上面,还不如补贴到国内流通企业在海外自建渠道时的初期亏损上,这更具长期战略价值。
四、收紧对外资流通企业过于宽松和放任的政策体系。要把国内流通渠道的建设看成国家的战略资源,要从根本上摆脱让外资流通企业过多影响生产企业和商品价格的被动局面,要尽快让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商品流通依托本土的自主流通渠道网络运行,要让更多的“中国制造”依托“中国流通”流向国内外市场,从而现在这种内外都受牵制的局面。
当然,打通内外贸对接的“渠道缺口”,还涉及观念转变、政府规划、企业转型等其他一系列问题,上面四点只是抛砖引玉而已。
王先庆《大经贸》2009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