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文已经对教育和社会的关系做了一点探讨,社会的价值取向对学校教育发展的导向作用、社会环境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以及学生个人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能太希望在物欲横流、拜金主义横生、以个人金钱占有量判断成功与否的社会环境下培养出大量的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社会主义接班人。
; 毕竟,学生没有生活在真空里,也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中。毕竟,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他会对自己看见的社会现象有一个自己的判断,并且对照老师和课本的教育加以取舍,最后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使在以后的生活中,他的一些观点也会不断的修正。我们生活这么多年不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吗: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不断和社会现实想比较,又不断用自己的观点指挥自己的行为。那么,学生的成长亦如此。
假如把学生关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学习、培养,假如他们中的80%确实成为我们需要的人才,但他们终归要回到社会,用社会现象检验自己学到的知识和行为标准,他们还会成为社会人,去适应这个社会。如果不能适应自己所生存的这个社会而坚持自己学到的理想,也可能走入极端:或者去改变这个世界,或者选择离开这个世界。
社会对个人成长有以下集方面的影响:一是知识是否有用?用不用去学?是不是必须的?如果学生周围有部分人没有知识同样能获取财富,并且获取很大的财富,那么他可能就会形成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从而厌学、不学、拒绝学习知识。二是高尚的品质是否要去修炼?做好人是否就有好报?如果学生周围有部分人做了有损于社会和他人的事情而受不到惩罚,做了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事情得不到鼓励,法律形同虚设,那么法律对他将失去威慑作用。三是假如学生周围有部分人不靠自己的能力而是靠溜须拍马、裙带关系、出卖灵魂获得安逸,那么看到这些现象的学生同样会得到这样的信息:学习好不如爸爸好,会干的不如会说的,会说的不如会吹的.......这样的假如还能无限假如下去。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红色的染缸里出不来蓝色的布。但我们如何保证让学生呆在红色的染缸里而变不成蓝色?我们这个社会大染缸是不是适合学生成长?这个问题就是大问题了。
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前提就是保证社会健康。而社会健康的基础是公平和公正,以及事实真相的公开。司法的公平公正、获取生活资源的公平公正、权利使用的公平公正都需要下大力气去创造。国家现在在努力着,但路还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