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项立刚和移动众兄弟们的唇枪舌剑,本来觉得自己挺外行的,就不凑热闹了,后来我发现,也许我并不是唯一一个外行人说外行话的人,有时候,套用项立刚童鞋的一句话:“你们运营商员工太自以为是了,要多听听外面的世界。”这句话让我很受触动,所以认真的绕开成见的看完了诸位的文章,分析了其中的核心观点。多少年来,运营商内部确实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比如以前的按分钟计费,到现在开始“读秒”,比如以前的按小时计费,现在开始包月,再比如以前的按单业务计费,现在开始组合套餐。
不知道项立刚童鞋算没算过这些运营商的进步,但很显然,他认为运营商不仅进步的慢了,而且是进步的错了。因为以他的观点,定价权并不掌握在企业自身手里,而是由消费者议价的。况且,更多的移动的弟兄们说了,终端定价并不能有效区分实际使用,我不是搞技术的,也许这种区隔的方式在现在实现不了,但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被实现,但我仅仅想说的是,按终端计费与按业务计费,本质上是定价权的改变。而定价权的变化,又恰恰反应为是按客户需要计费,还是按业务需要计费这两种不同的但本质却相同的计费方式。
也许,有一天运营商们会落魄到运营商会根据不同的终端类型计费,比如市面上多大数千上万款的手机终端。但这样宏伟的愿景不用说项立刚童鞋,就是连我也肯定是赶不上了。所以现在运营商的当务之急并不是计费把用户绕的有多迷糊,而是如何使业务能够满足需求,进而让业务费用明明白白。我们不清楚现在哪一个企业实现了消费者议价的定价或者收费方式,但我们可以肯定,任何的议价行为最后都将以企业的利润需求为基础而定价,失去了这一点,任何的价格或者收费方式都将变成企业的坟墓。
通信行业发展到现在,可以说,老百姓越来越明白自己的使用什么,在消费什么。虽然套餐不是最有效的计费模式,但这种以人为区隔的方式终究是通信市场竞争的结果,而如果市场变成“以物为区隔”来计费,那么,就真的应了刘权童鞋的那句话“阻碍了通信进步”。看看历史就知道了,每一段每一个时期,都是从物质到精神的变化,我们不能想象我们要回到那个物物交换的计费(易物)时代去。然而项立刚同学的根本观点就是消费者拿着一个手机与运营商的业务实现了交换。而这是不能满足人的需求的原始的市场交易法则。
当然,有的人喜欢原始,比如这样的论点:“对于普通用户,别折腾他了,让他用一个简单的收费模式吧!”但我个人认为这种方式还是不够原始,我认为如果这样的用户真的存在的话,或者说,真的有那么一类用户对运营商的业务不能区分的话,或者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用什么的话,采用传统的发电报或者书信的方式比较好,如果更原始一点,那还是通过“吼”一下比较好。
所以我们不能容许一个行业会从对人需求的满足,堕落到对物需求的满足。这就好像洗衣粉企业不是对洗衣粉定价,而是对冰箱定价,汽车行业不是对汽车定价,而是对汽油定价,房地产行业不是对房屋定价,而是对家具定价······一样的混乱逻辑。所以不仅仅是运营商还是其他行业或者企业,在这个细分市场的时代,定价的出发点是满足人的不同需求,而且运营商也一直在这样的努力,运营商也只有满足不同类型的人的需求,才能把3G的蛋糕做大做强。
对于那种一刀切式的,不以人的需求为基础的定价方式,是一种误导运营商的急功近利的言论,而这种言论更以极强的隐蔽性忽略了广大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进而损害广大消费者的权益,是非常不可取的,甚至是遗患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