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书里的世界■ 洪烛
上世纪70年代,恐怕由于电力不足,城市里也经常大面积停电。我当时读小学,住在南京中华门奶奶家,有时晚上正做着课外作业,灯突然灭了,只好点上蜡烛。在烛光下写字挺累眼睛,我们几个孩子就缠着叔叔,要听他讲故事,叔叔最擅长讲鬼故事了,吓得我们不时尖叫,又更紧地挤坐在烛光周围。直到电又来了,屋子又亮了,我们才仿佛回到光明的世界,重新获得安全感。这就是我对电最初的体会,它来自于停电的夜晚。或许电就和许多美好的事物一样,拥有的时候你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一旦失去(哪怕是暂时的),你才知道何其珍贵。
那也是一个人们爱学习的年代。深夜了,家家户户闭灯睡觉了,巷子口的路灯下面,还有人坐在小马扎上,抱着本书在看。透过窗户,看见那人坐在电线杆下的剪影,觉得颇像一尊雕塑,只不过这尊雕塑不叫“思想者”而叫“阅读者”:他既是在路灯下借光,又是在给自己“充电”呢。知识也是一种电,一种能源,人们通过读书扩充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已记不清那位在路灯下读书的青年,是街坊邻居里的哪一位了。但我相信他后来一定考上了大学,再后来又成为某个领域里的人才……就凭着与一盏路灯相依为伴的执著的身影,他会成功的。
这不仅是我的祝愿,也是那盏路灯对他的祝愿。那盏灯、那根电线杆子,会助他一臂之力的。
也是在那段时间,我喜欢上读小说,晚上做完作业,又接着在灯下读《水浒》、《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等。由于这些古典名著里穿插着一些诗词曲赋,我还爱上写诗,模仿着诌几句打油诗。家中的那盏25瓦的白炽灯,成为引导我最初的文学梦的灯塔:照亮我翻动着的书页里的人物与情节,也照亮我写出稚嫩的诗句。
多少年过去了,那盏灯仍然在我脑海里隐隐约约地亮着,我仍然在这条路上走着,一直没有偏离少年的梦想。人生中的一盏又一盏灯,也是命运的种子,既会发光、又会散热,既会开花、也会结果。
2008年汶川大地震,灾区的许多地方停水断电,许多孩子被压在学校的废墟下面,在黑暗中等待救援。网上那幅一位小女孩在废墟下面用手电照明的照片,深深打动了我,我于5月18日写出那首诗《废墟下读书的女孩》,贴在新浪博客后,被数十家报刊转载,发行量巨大的《知音》杂志还把它用作卷首语。“废墟下读书的女孩/我多希望你读的书/是我写的啊/我多希望是我/给你带去光明、温暖和力量/如果我不会写书,我多希望/变成一本书,捧在你手上/我多希望是我/帮助你忘掉恐惧、黑暗和灾难/我多希望不是我在读你/是我代替你在废墟里读书啊/而你,在安全地带读我/我多希望和你/把彼此的位置交换一下/谁叫我是大男人你是小女孩的呀/只是我不敢相信自己/在地狱的边缘,能够像你一样平静/平静地读一本怎么也读不完的书/那是谁写的书啊,如此神奇/使你从中读到了/别人(也包括我)对你的希望/并且相信:此时此刻,有许多人/陪伴着你/共同成为这本书的读者……”
在地震造成的废墟下面,在断电后的黑暗中,那个女孩用仅存的手电筒照亮一本书,不仅用这有限的光明安慰自己,还借助那被照亮的书里的世界,让自己暂时忘掉让人猝手不及的灾难。这是光带给她的力量,这是书带给她的力量。光本身就像一本书,书本身就是一种光。书与光联合起来,对抗黑暗,同时帮助这位胆怯的小女孩战胜了人生中的一大磨难。
那个在废墟下读书的女孩,叫什么名字,后来怎么样了?2008年5月22日,我随中国诗歌学会组织的中国诗人抗震救灾志愿采访团赶到四川,深入都江堰、彭州、绵竹、平武、江油、绵阳、北川等重灾区,才知道废墟下读书的孩子不只一位,在残垣断壁下面用手电筒照明的孩子多着呢!每支手电筒都像一只荧火虫,用微弱的光给孩子们传递着希望。
相信这些经历过黑暗的孩子,会更珍惜人间的光与热;相信这些经历过灾难的孩子,也会迎来人生中属于自己的辉煌。
这不仅是我对他们的祝愿,也是那一支支手电筒的祝愿。
2010年3月,我参加国家电网与中国诗歌学会共同举行的“光明颂”中国诗人采风行,再次走进四川。尤其是采访四川电力公司阿坝公司,来到汶川大地震震中的映秀镇,看到废墟上那倒塌的塔架,扭曲的电线杆,断裂的输电线路,觉得灾难本身,对于人们的精神,也相当于一次严重的停电事件。
那些死难者,他们的生命已失去了能源与动力,而沦陷于永久的黑暗中。对于幸存者,哪怕身体毫发未损,精神上也相当于经受了一次跳闸,体会到黑暗的威胁是何其恐怖。或许,更换了烧坏的保险丝,电又通了,灯又亮了,生活又恢复了常态,但我们永远无法忘记黑暗带来的恐惧,它甚至使幸存者的心灵也受了内伤,而且这种伤口是看不见的。
我终于明白这次采访为什么要以“光明颂”来命名了。我们歌颂电,其实是在歌颂光,歌颂生命,歌颂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希望。我们歌颂光明,是因为世界上还有黑暗、还有灾难,我们需要能帮助我们战胜种种劫难的力量。不管是有形的光,还是无形的光,都能使我们变得坚强。

在95598热线服务部
成都电力员工与中国诗歌学会诗人擦出“电火花”
“中国诗歌万里行”暨“光明颂”诗歌创作采风团走进成都电业局
【新华网四川频道】 3月18日至19日,成都电业局迎来了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歌万里行”暨“光明颂”诗歌创作采风团,深入该局党员服务队、95598和国家电网灾后重建党员突击队,收集诗歌创作素材。
据了解,为宣传公司形象,歌颂电网员工时代精神,带动公司系统文学创作活动,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由国家电网公司工会发起,由英大传媒与中国诗歌学会联合组织全国著名诗人开展“光明颂”诗歌创作活动。“光明颂”诗歌创作四川采风团共17人,分两组分别在成都、都江堰,德阳、绵阳采风。
成都、都江堰采风团由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诗歌学会理事雷抒雁带队,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祁人,《诗刊》原主编、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叶延滨、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室主任洪烛,《中国作家》编辑部主任方文,四川《星星》副主编李自国一行六人组成。陪同参与采风活动的还有《国家电网报》编辑、记者王莉,四川省电力公司新闻中心公共关系部处长黄兴勇和成都电业局副局长何学民。
期间,采风团观看了国网公司抗冰抢险、奥运保电以及四川省电力公司、成都电业局抗震救灾等相关专题片,走访了成都局党员服务队、95598、都江堰供电局国家电网灾后重建党员突击队以及成都市金牛区双园社区。通过现场观摩、参观访谈与交流座谈等丰富形式,诗人们和成都电力人来了一次亲密接触。该局员工勇于创新、真诚服务、无私奉献、情暖民心的特殊魅力激发出诗人们蓬勃的创作灵感,与电力员工一次次碰撞出闪亮的“电火花”。

在营业厅里

采风团参观电力线路改造规范的老社区“双园”
在参观党员突击队的过程中,雷抒雁指着墙上“党员风采”的名单,用诗人独有的眼光,像发现一个奇迹,兴奋地说:“请大家看党员突击队员的姓名,‘强、刚、毅、坚’的名字最多,看来这真是一支‘坚毅刚强’的队伍。”在场的人无不拍手称好,佩服雷抒雁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联想。雷抒雁还激情提笔,在留言薄上向电力人赠言:“把太阳的光辉与温暖送进千家万户。”
祁人说:“今天到这里,尽管时间很短,但我们依然感受到了国家电网员工不屈的精神,就像是星星点灯一样。作为光明的使者,虽然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大灾难,但这种精神力量更加放射出了人性的光茫。如果说人是森林的火种照亮了人类文明的起源。更因有了电,使得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进程加快了。我们的未来一定会因为这种精神而更加光辉灿烂。”
临别,成都电业局向采风团赠送了成电记录片《百年电力》、局客户服务中心内刊《沟通与服务》以及刻有“我们是一家人”纪念笔的党员突击队礼品盒等。方文看了杂志《沟通与服务》,深有感触地说道,“一个企业里,像这样能群体创作的团队实属罕见。”
(王钰玲陈红梅
何屏)
相关链接:
“中国诗歌万里行”是一项宏大的诗歌工程,将以市场化、产品化、产业化、集约化的形式,通过实施“壹拾百千万”工程,最终实现打造一个品牌、创造十个基地、走进一百个城市、扶持一千个诗社、培养一万名作者的成果。自2004年启动以来,“中国诗歌万里行”大型诗歌文化活动已相继走进了全国20多个省份,30多个城市。
四川省电力公司:“光明颂”诗歌采风团走进川电【中国电力网 】
为宣传国家电网形象,歌颂电网员工时代精神,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由国家电网公司工会发起、英大传媒与中国诗歌学会联合组织的全国“光明颂”诗歌采风活动3月18日至22日在成都、德阳、绵阳等地进行。
“光明颂”采风团成员由著名诗人、作家雷抒雁、叶延滨、李小雨、丘树宏、祁人、商震、方文、洪烛、梁平、李自国、潘红莉、子川等组成。
采风团在川期间,参观了德阳直流换流站,走访了北川县曲山、擂鼓供电所,映秀湾水力发电总厂渔子溪电厂灾后重建现场,成都电业局共产党员服务队、95598客户服务中心、都江堰供电局(公司)灾后重建党员突击队以及成都市金牛区双园社区,采访了汪志刚、李丽华等,并与阿坝公司干部员工进行了座谈交流。
诗人们在和四川省电力公司员工的近距离接触中,对电网员工勇于创新、真诚服务、无私奉献、情暖民心的特殊魅力激发出蓬勃的创作灵感,在都江堰供电局(公司)国家电网灾后重建党员突击队,雷抒雁挥毫题赠“把太阳的光辉与温暖送进千家万户”。
信息来源:四川省电力公司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