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意识形态里的文化,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现实也的确有一次证明了这点。中国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科技、国防都取得了举世属目的成绩为中国在世界上赢得了地位,为国人在世界上赢得了尊严。有了尊严的天下炎黄子孙更加感觉到了作为华人的骄傲和自豪。由此而迸发的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也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来。---中国文化正在觉醒。
好像四十岁以上的人都不喜欢周杰伦的歌,原因据说是因为他口齿不清。但我喜欢。但细细品味他的曲以及和他搭档的方文山的歌词,那种流淌着淡淡的中华文化韵味的乡愁、情感、叙述、奋斗,都会感染每个人的心田。他的歌需要静下心去品————万籁俱寂中,让低低的旋律环绕着只属于你的空间,让自己浸淫在里面,用心去感觉或委婉或豪迈的音乐,这时,总有一首歌能挠到你不被别人察觉到的痒处,让你或神伤、或感叹、或后悔、或激动,乃至泪流满面。周杰伦把这类歌曲叫做中国风。
中国文化讲求含蓄。含蓄的东西就需要品。品,就是回味,感觉不出再来一次,直到能感觉出为止。每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如诗词、国画,建筑等能让不同的人掺和每个人不同的经历以及由于不同的修养层次的限制品出不同的味道。譬如一部三国,喜欢军事的人能品味计谋,喜欢演绎的人能品味故事的曲折,喜欢历史的品味时间的沧桑。喜欢直爽的去品张飞,喜欢忠勇的去品关羽,喜欢缠绵的品貂蝉,喜欢权利的品三雄。同样一首唐诗宋词,每个人也能品出属于自己的味道。百家讲坛各位坛主就是因为品出自己的味道和见解,而品出了文化,品成了大家。
中国文化讲求悟。悟性的高低决定成就的高低,是不是花时间去悟决定是否有所收获。悟在中国文化里无所不在。比如围棋中只有黑白两子却变化无常,能下出高水平棋局的人不是培养出来的,是靠个人能力悟出来的;蔽日中医,望闻问切,这些手段似有似无,靠嘴讲不透,能降透的时候或者是听者无知,或者是讲者无畏,想成为好的中医还是靠个人悟性;比如中国养生之道,没有公式、推理、依据,只有一种感觉,说不清道不明,只能去感悟;即使教育也一样。自古中国的教育讲求因材施教,不苛求千人一面。“才”在这里就是指悟性,有些时候和天才沾点关系。现在教育抹杀了天才的成分,或者对天才的概念有所误解。天才是指出生后所表现出的对某一方面特有的感悟能力。如果把胎教也划归为教育,天才也是教育出来的。因材施教就是关注个体差异,发挥特长,扬长避短。这不是和现在教育的倡导很吻合吗?但关键是我们没做到。
但中国文化也不是让个性去随意发展,也对个性发展有一定的要求,这个要求归为一句话就是“天人合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天道,天道就是自然规律,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的规律。同样,个性发展的过程也要尊重天道。比如我们文化中即强调"渐悟",也就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领悟更深刻的道理;但也不排斥"顿悟",就是在一定的知识积累下,突然之间能达到融会贯通,领悟到最深刻的道理。由此笔者也联想到:我们现在的教学是违背了天道的教学,是在大工业社会下用工业的模式进行的教学,要求学生统一入学,统一毕业,按统一的要求培养,按统一的试卷测试,用同意的标准甄别。
中国古典著作不论长短,和欧洲以及俄国的著作相比,有一个重要区别是:中国著作注重事件的描述,外国著作注重内心的挖掘。中国著作通过事件的描述让读者自己去判断一个人的品质,外国著作通过内心的剖析预示着事件的发展。我读中国古典的著作感觉就是想一口气读完,然后返回来再读,以后想起来继续读,随着阅读次数的不断增多,对人物越来越了解,面目越来越清晰,以至于能浮现在眼前一样;而读外国著作,读几页就需要回味一下,揣摩人物的心里和作者的意图。倘若倒过来,外国著作一气看完,可能连名字也弄不清楚,真是不知所云;中国著作慢慢读就感觉不过瘾。金庸无疑是现代作家中能熟练应用中国著作模式而成一代大侠的楷模。
十年浩劫,中国文化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也让一代人的心灵也没有了根。幸好5000年的文化传承,并不是想断就能断了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有生。只要有合适的气候和土壤,只要有一粒中国文化的种种,她也会世代地繁衍下去,直到永远,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