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否卦谈破局的问题
打破“否”的局面责任该由谁来担承更合适?
在易经六十四卦里面,否卦是一个天地不通的状态,代表最恶劣的生存环境,其象曰:虎落陷坑不堪言,进前容易退后难,谋望不遂自己便,疾病口舌事牵连,其释曰:(下坤上乾)相叠,其结构同泰卦相反,系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天地不交,万物不通。它们彼此为“综卦”,表明泰极而否,否极泰来,互为因果。
那么,在这一个局面已经形成天上地下阴阳不通的胶着的状态,于是而让局面里面所有的人都窒息、难受而难以呼吸,那么于是局里面所有的人都渴望打破这个局面,那么破局的动力会来自何方?哪种破局的能力能取得良好的结果?什么样的破局模式能制造新的共赢和谐调和哪?确实值得深思。
在人们的心目中,总有一种相信“否极泰来”的想法,认为否极到一定程度就会自动泰来,似乎上天自动会实现这个结果。哈哈,在我深入研究易经的基础上,我感到这么一个“否极泰来”的说法并不那么绝对,至少,从否极到泰来期间仍然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是否极立即泰来那么简单。

从64卦静态分布图上,我们知道从否到泰无论从左面走还是从右面走,都是需要很多个步骤(大的步骤为6个,小的步骤则是32个。仅就大的步骤而言,任何一个大卦转为另外相反的状态,都至少需要6个大的步骤,比如从乾到坤,无论正反都需要6个步骤,顺时针说,从坤卦而阳气逐步上升而达到乾卦,需要走完:坤→复→临→泰→大壮→夬→乾这几多步骤;从乾卦而阴气逐步上升走到坤卦,需要经过:乾→逅→遁→否→观→剥→坤),那么从“否到泰”也是一样,即使阳气逐渐增长而不打乱运行格局,那么也需要否→观→剥→坤→复→临→泰六个大的步骤。这就是要我们看到自然而然匀速发展、平稳发展的情况下,必然需要此一经过一个阴消阳长的过程,或者阳消阴长的过程。而一旦打乱这个格局,那么可能就造成持续的反复,那么可能就不会6个步骤那么简单,如从否再退回到逅卦而继续发展又成否,或者在从否到剥而后又退回到观等也并非不可能,这自然就更加增加了变数和折腾,于是就不是6大步(或32小步)那么简单,也可能就一直来回退回到否而等待彻底灭亡。诸如各个封建王朝末期时间,基本国运处在否的状态,即使暂时取得一些胜利,好了,过不几天,就又回到否的状态,正如崇祯皇帝或者清朝的溥仪一样,刚刚平定一些事情看着可能改变否极状态,但是很快就又回复到“否”的状态,最终直接被一只手彻底在一个格局里面彻底拿掉了其在局面中反复的资格---被消灭而离开局。
从这一个角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易经的演绎者周文王在演绎易经时间的忧惧心态,实际上不仅仅是因为其个人演绎易经时间身处在商朝监狱里面随时面对生死考验的危险,我想,更多的是周文王忧惧天道的轮回和无情,无论怎样的美好,走下去到达极盛,都有可能开始走上下坡路,这似乎是天道周流六虚而屡试不爽的规律,所以历史也才有“辉煌过后是暗淡”的明明知道的悲剧发展路线,也才有我们敬佩刘秀、诸葛亮、谢安、郭子仪、王安石、张居正、曾国藩等一些“中兴重臣”或人物的一些人物彪炳史册的厚重和感叹。大约深意更在于此,难怪我们的中古圣人做周易时间那么忧惧,就是因为他看到了人类似乎永远无法摆脱的天道轮回的惯性,知道没有什么可以永垂不朽或千秋万岁的活下去。
当然,人是具有主动性的,如果从否到泰、从泰到否的距离永远是一模一样的6大步(或32小步),那么就不符合了易经的“人为万物之灵”的人本精神。所以从文王做的周易来看,泰在第11卦,否就在第12卦,这主要是周文王研究了人和王朝的更替规律,看并分析了身边的人及其一些家庭、世族、诸侯国的兴衰历史,尤其知道了从泰到否虽然天道是6大步或32小步,但是在人身上往往只有一步,诸如夏桀,自诩为太阳,可谓盛极一时,然而灭亡时间不过是成汤之一旅奇兵。自然对照后世,更是屡试不爽,诸如罗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上午还在几万人的群众大会上演讲,突然一个口哨,立即被暴怒的人群赶下了台,齐在人群纷乱的涌打而退……下午,齐奥塞斯库的人头已经被割了下来而举世知道了(我不屑用“举世震惊”了的字样,因为我感到这样的事情似乎是天道规律,而不值得那么用震惊的两个字来形容)。
“从泰到否”以及“从否到泰”,在自然界可能一样,正如从夏到冬或者从冬到夏天一样(这里说的自然界也是指在似乎在没有外力巨大变动的情况下的自然界);
然而从从否到泰的里程,似乎无论在自然界、社会界都不是那么短暂的,于是我们不能不感叹人类社会“从泰转否易”,而“从否到泰难”,这也似乎是千古不变的规律也:我们看到,静态来说,在64卦原图里面“从否到泰”是6大步、32小步,似乎一步都不能隔过;而在文王周易里面,上经、下经里面“从否到泰”走完自动的圆满过程就需要的更长的步骤:64-12=52步。
这似乎更显示人类社会的蹉跎和曲折,因为人类社会似乎比其自然界似乎更加复杂:在有人建设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这个家庭、这个企业的同时,总有破坏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这个家庭、这个企业的力量在制约着建设者力量的状态;在有人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这个家庭、这个企业贡献精力的时候,总有人破坏着那些贡献精力给社会的人的劳动成果,正如这个世界天天都有大楼盖起来交工,而天天这个社会总有一些仍然有用的大楼被一些人拆除是一样,而其拆除的里面总有很多是不该被拆除的。而这一切似乎都是以“建设者”的标签为基础在一个盘局里面存在的。试想,任何一个社会、国家、家庭、企业如果一个人贴着“我要破坏这个社会、国家、家庭、企业的标签在脑门上,我们肯定早已将其清理出社会、国家、家庭、企业之外了),实际上,很多“建设者”正是社会的破坏者呀。
那么,既然否卦是大家所不愿意生存的环境(此卦内已经形成天上地下阴阳不通的胶着的状态,于是而让局面里面所有的人都窒息、难受而难以呼吸),那么我们怎么打破这种局面那?
第一种方案:将三阴上调、三阳下调,而彻底变成“泰”卦。这似乎是人人所期望的结局呀---不是有老祖先说过吗:否极泰来呀。哈,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人的幻想或曰意淫:
需要知道,在否的这一个盘局面里面,要想作到将下三阴上调而上三阳下调,那几乎就是彻底推翻了原来卦相,那一定有强大的外力推动而重新使局面各个阶层得到全方位的、彻底的、深入的、充分的、颠覆性的调整,这几乎只有两个字才可以作到“革命”----而革命,那一定要有冒着鲜血的代价、牺牲生命而在所不惜的气魄和胆量。
那么我们就不要谋求彻底颠覆的解决方案,而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要寻求的是最小的代价来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我们就需要仅仅动一个层次或者一个人(一个爻来改变整个卦相局面),那么,我们就要看看改变否卦之中哪一爻之后局面变得更加有利那?
第二种方案:变否卦六爻最上爻的“阳”为“阴”,其余各个爻不变,于是得到“萃”卦,萃卦卦相是“泽行地面”。
分析:虽然改变上爻之“天”可以达到变成“萃”卦的目的,但是我们知道,人毕竟不那么能够轻易改天天、改变大环境、改变天时的,所以,此虽为好的变化而人鲜有敢于采用的变卦方案;
第三种方案:变否卦六爻中上卦第二爻的“阳”为“阴”,其余各个爻不变,于是得到“晋”卦。
分析:晋卦属于属于“日照大地”之相,改变的是领导人,当能以外力而改变一个领导人、重新任命一个系统领导而取得如此美好气象时间,看来是一个很好而值得首选的方案了。
第四种方案:变否卦六爻中上卦第三爻的“阳”为“阴”,其余各个爻不变,于是得到“观”卦。
分析:观卦属于“风吹大地”之象,变更中层(这些中层是近乎高层的)的人而实现的。
第五种:变否卦六爻中最上面的阴爻为“阳”,其余各个爻不变,于是得到“退”卦。
第六种方案:变否卦六爻阴爻中第二个上面的阴爻为“阳”,其余各个爻不变,于是得到“讼”卦。
第七种方案:变否卦六爻最下面阴爻为“阳”, 其余各个爻不变,于是得到“无妄”卦。
各种卦相的比较和选择在人、在心……而不再一一道来。。。
从以上各个变卦来说,萃、晋、观、无妄是距离“泰”相对距离近的地方(当然,无妄卦涉及到彻底改变群众、改变目标消费者、改变地理位置而重新构建定位,那几乎动摇了事业根基);
而退、讼则是向相反的方向的运动,似乎不那么可取…………
总结:坏,似乎永远没有最坏,坏到人人感觉坏,自然就可变局。从泰到否似乎很容易,而从否到泰是十分艰难和曲折。分析这个过程,就是要给全世界人其明白,使人能知道这个变化的过程和艰辛,而能居安思危或居危而知安之道。因为在我们这个相对混沌的世界每一个人都感觉暗无天日---似乎每个局里面的人都是这么一个思想,于是人人都渴望变革,于是就那么胡乱的变动着、奔走着,而不知道变的天理所启示的“捷径”和低成本的变更方法。
而大多数世人并不知道,最廉价的变革竟然在“九五”之位。实际上,因为人是具有变通性、适应性的灵长动物,即使“九五”人不变更,而如果其自身思想或素质上能从硬、坚强而稍微变更成软、柔弱、从过分强调自己的阳刚而能虚心、从太关注和持有自己而变得不那么自私、不那么自我矜持自己所占有的“真理”和私心----一句话,放弃太多的自私、自持和自有以及自矜自持,那么,局面变革就可能更快趋向了"泰”的方向了
于是我们知道:身处“九五”之位的人,如果能猛然警醒而改变自己而不为外力所剔除出“局”似乎是最好的变革思路呀。---而我们知道,否定别人容易,否定自己很难,所以走出“否”也就真的不那么容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