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为什么在欧洲卖不好


      2006年11月27日,华晨汽车集团董事长祁玉民在不莱梅与代理商HSO签署了一项为期5年、出口欧洲15.8万辆中华轿车的合同。但是据报道,2007年到2009年,中华尊驰和骏捷在欧洲的销量是502辆。“碰撞门”事件引发的有关中华汽车质量问题的负面报道不断,欧洲市场反应冷淡。当然,仅仅这一点还不至于使华晨退出欧洲市场,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欧洲汽车法规更加严格。

      目前国内零部件供应商不能提供满足欧V标准的配件,华晨只能从欧洲进口,在国内来组装,然后再出口到欧洲,制造成本大幅提高,以致于无利可图。据报道,华晨已停止了为符合欧洲安全和排放标准所需的工程改进工作。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欧洲消费者购买力普遍下降,欧洲推出了鼓励汽车报废、奖励以旧换新的补贴政策,HSO要求华晨调整价格政策,在谈判无法取得进展的情况下,HSO退出了代理。华晨说正在寻找新的代理商。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向欧美市场出口困难重重,主要是国内有关法规要求低,所以难以达到国外的法规要求。

比如欧盟于2009年9月1日起实施欧V标准,2014年9月起将实施更为严格的欧VI标准。欧V标准规定,汽油轿车排放出的氮氧化物必须从当前欧IV标准的80 毫克/公里降低到60毫克/公里以下,碳氢化合物必须从当前欧IV标准的100毫克/公里降低到75毫克/公里以下,柴油轿车的微粒物排放限值将从当前欧 IV标准下的25 毫克/公里降低到5 毫克/公里,所有的柴油新车将必须增加颗粒物滤网。国内目前北京和上海实施国IV标准,其他地区是国Ⅲ标准。

在安全法规方面,正面100%重叠性壁障碰撞,美国NHTSA—NCAP为56公里,日本J—NCAP为55公里,中国C—NCAP为50公里;正面40%重叠可变形壁障碰撞,欧洲Euro—NCAP和日本J—NCAP为64公里,中国C—NCAP为56公里。侧面碰撞,欧洲Euro—NCAP为50公里,美国NHTSA—NCAP为62公里,日本J—NCAP为55公里,中国C—NCAP为50公里。

欧盟和日本都制订了相应保护行人安全的法规,并在欧洲NCAP和日本NCAP新增了“行人保护”相关的测试项目。欧盟于2003年11月17曰制定并发布《欧洲议会及.理事会指令2003/102/EC——关于在与机动车辆发生 碰撞前和发生碰撞时对行人和其它易受伤害的道路使用者的保护法规》,日本于2004年颁布实施《步行者头部保护基础》,2005年生效。
    有一种怪论,认为过高的法规要求可能使自主品牌无法适应,甚至可能过不下去。如果这是一种保护,那就不要指望中国汽车能够大量销售到欧美市场。中国要成为汽车强国,就要使产品质量达到世界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