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舍与得


佛家的舍与得

 

在北京朝阳门内南小街、金宝街一带的高层建筑俯瞰下去,可以见到一片低矮的未经改造的四合院,混杂在其中,有一群较高的黑色琉璃瓦的建筑,那就是藏在闹市区胡同中鲜为人知的智化寺。

 

智化寺是对外开放的,但因其隐藏在禄米仓胡同中,所以游客较少。智化寺的“软硬件”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因此才能名列上世纪六十年代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智化寺藏殿是智化殿前的西配殿,因殿中不设法座,仅置转轮藏一具,故名“藏殿”。转轮藏为八角形,高四米馀,下为须弥石座,中为经柜,上为毗卢帽顶。石座转角处雕有“天龙八部”经柜角住上雕象、狮、四不像和菩萨、天王、韦驮与金刚,顶部则雕有大鹏金翅鸟、龙、龙女和毗卢佛。经柜本身为抽屉式,每面九层,每层五屉,上旨雕刻佛像。北京地区现存三副轮藏,除智化寺处,一副在颐和园,一副在雍和官,後两副都是清代所制,比智化寺晚几百年。

 

 


上图是藏殿的牌匾,这两个字看起来有些怪异,有导游给游人介绍说那是佛家舍得的寓意,藏字舍了些笔画,殿字加了些笔画,说是先舍后得。

 

 


其实不只是智化寺的“藏”这样写,还有一些寺庙的藏经阁、藏经楼也是这样写的。上图是少林寺藏经阁赵朴初题匾。其中藏字少两笔,据说是赵朴初认为藏经阁的经卷已被损毁很多,残缺不全,意在警示后人记住这次灾难,珍惜之。

 

其实佛家说的“舍得”禅机远非世人理解的有舍有得、先舍后得那样简单,颇有些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意思,舍就是得,得就是舍,其间的含义全靠个人领悟,很难言传的,绝非故弄玄虚。或许题匾之人也不是要表达什么“舍得”之意,只是像鲁迅先生提到的“回字有四种写法”,找个冷僻的写法透着自己有学问也未可知。

 


此“藏”字也少了外面那几笔,取之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此“殿”字和藏殿牌匾上的一摸一样,取之隋《董美人墓志》。而智化寺明朝才有,距今约600年,牌匾应是效仿古人的写法,有出处的。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