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东:中国智库们基本沦为高房价的“唱诗班”


            网络力量影响房地产政策是学界和智库之耻

 

  一种没能证实的说法,认为“国十条”的出台和对房价的打压,是长期以来网民的讨伐所致。甚至另有一种没能证实的说法是,对这些网民的阶层也有统计并向高层呈送过,认为反对高房价的,都是些无事所所的网吧小混混和游戏客。

  对这两种无法证实的说法,我等只能不置可否。但“网络力量影响说”是不是有点高看民间力量了?网民至所以长期对高房价声讨,除了房价飞涨的客观存在外,也从另一侧面反映,是不是真正研究房地产的学者和专家“心太软”?没替老百姓说句公道话?甚至可以这样理解:有些淡漠的立场和态度很值得置疑。因为在民众需要楼市调控政策时,我们的智库根本就送不出什么有利于舆情的炮弹,起码没什么实用的研究成果吧!

  比如,研究楼市政策的智库们有些立场是偏向行政部门的,有些只能在媒体上用用,有些甚至沦落为开发商的御用发言人。如去年高调成立的中国智库,一开始是被人寄于厚望的,但目前为止,根本就没什么研究成果问世。包括前任龙永图主事的那个博鳌亚洲论坛,基本上是高房价的唱诗班。

    另一个智库——国务院参事室,有一位叫马力先生的参事今天提出,我国仍处于劳动力丰富、抚养负担低、储蓄率高的“人口红利”期,这个好时期将持续25年。言外之音是,房地产依旧有大把大把值得挥霍的刚性需求和购买力。我倒,倘若这样的观点被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所用,自然又会变成房价上涨的添加剂。

  以房地产政策的出台流程看,其实"雏型"都应从学者或智库中间先出现,然后通过媒体转达并引发讨论,再引起人大或政协注意,最后由立法机关听证许可后,由职能部委和地方政府制定细则执行。

  而现阶段我国研究房地产政策的专家们,其大量身影不是在论坛,就是在开发商主办的秀场上,别说提出尖锐意见,就是在自己课堂上,都很难提出完整和实用的政策框架。连自己的学生都无法影响的那些政策观点,谈何向高层建言?谈何道出公众的心里话?

  从这个角度出发,以网络力量影响房地产政策不仅是学界和智库之耻,也是中国楼市悲凉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