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权得不到有效管束必然肆无忌惮
近日,记者获得一份材料,内容是山东省日照市政府在“绝版”地带新建3500多套住房,专供市直机关公务员,且价格比同地段商品房每平方米低30%以上。这个被当地老百姓戏称为“国内地市级最牛”的低价官宅建设计划,因为这份材料“泄露”而一览无余。(19日经济参考报)
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0-05/19/c_12116568.htm
自从经适房、保障房制度诞生以来,公务员、官员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现象就时有所闻,原本为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难的惠民政策,最终沦为权力寻租的目标,一起又一起令人纠结的“房事”,没有最牛,只有更牛,让老百姓越来越感到沮丧,即使面对日照“地市级最牛官宅群”,大家的神经也显得很麻木。
经适房、限价房领域的徇私舞弊,最初还只是极个别的偷偷摸摸行为,如一度备受瞩目的“六连号”事件;坐拥百万豪宅者出现在保障性住房申请名单中,等等。可如今,个别现象日益演变成群体性行为,暗箱操作也由公开决策所取代,政府职员、国企员工团购经适房、筹建低价房,规模越来越大,价位越来越低,档次也越来越高。据18日三秦都市报报道,陕西眉县最近大举兴建1548套经适房,申购者都是公务员,最大面积竟达137平方米!
在民众的想像和期待中,崇尚执政为民理念的政府官员,理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然而,现实与理想的反差在某些地方竟是如此之大,住房的太阳往往先照射在干部身上。公众更担心的是,这些与民众一样抱怨凭工资收入买不起商品房的政府人员,利用权力资源为自己解决住房问题,不但会滋生种种形式的腐败,而且从此会漠视群众住房困境,缺失破解住房难题的动力,进而使居有其屋的梦想更加遥遥无期。
公权一旦失去有效管束,难免就会沦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少数地方在住房建设中与民争利、违法违规现象之所以愈演愈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强有力的权力制衡和责任追究机制,权力寻租的利益远远大于风险,一旦问题曝光,多是给予补差价、退房源或记过、警告等无关痛痒的“严肃处理”,鲜有动真格、伤筋骨的刚性惩罚。因而,必须建立严肃的问责机制,强化制度的震慑力,切实把权力关进笼子,才能使类似肆无忌惮的情形得到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