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经济对话联合成果情况说明》(以下简称《说明》),中美双方对银行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过有关专家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并不一定是我国银行业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信号。
此次对话的重要金融成果还包括美国表示 “欢迎外国资本投资美金融业,”并“承诺对中资银行、证券和基金管理公司适用与其他国家相同的审慎监管标准。”
专家认为,美国已经打算平等的向中国银行敞开大门。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则成为中资银行 “出海”的一大顾虑。
不会按照美标准提高充足率
《说明》中表示,中美“双方支持将在全国范围实施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资本要求和反周期的缓冲资本作为巴塞尔协议资本框架的要素。”
对于刚刚进行一场大规模融资来缓解资本充足率达标危机的国内银行来说,此举是否意味着将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率?
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对此认为,银行此轮融资主要是为了弥补去年放贷带来的资本下降,未来5年内,在目前的资本要求下银行都不需要融资。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这并不一定是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信号。“按照新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是有一定弹性的。美国很多大银行资本充足率确实比我们高,因为它们很多是中间业务、交易业务,直接贷款少。资本充足率高,但并不代表这些业务没有风险。国内银行的贷款业务多,导致我们的名义资本充足率没有国外银行高,但稳定性不一定没他们高,不能盲目按照西方大银行的标准去提高资本充足率。要考虑内部风险性怎么样,要从业务结构去把握。”
对中资实行相同审慎监管标准
《说明》中称,“美方欢迎外国资本投资于美金融业,承诺对中资银行、证券和基金管理公司适用与其他国家相同的审慎监管标准。”
此前,欧美监管当局在审核外国银行在当地设立分支机构及扩张申请时,母公司所在国监管资源状况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如果认定母公司所在国的监管资源不足时,欧美监管当局通常不会批准设立分支机构或扩张的申请,或者至多批准成立由其自己监管的子行,而非分行,而维持一个子行的运行成本数倍于分行。这一趋势限制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海外经营活动的主动权并降低了业务开展的灵活性,让海外扩展的意义和价值大打折扣。
郭田勇认为,从原则上讲,这意味着中资金融机构在美国开设分支机构应该会更容易。中国要求美国给我们市场经济国家待遇,原因就在于美国会把我们与其他西方国家放在同一标准来对待,使“在合作中承认中国市场经济主体”这句话在具体事务中体现出来,包括银行准入。
对于此时是否适合中资银行的海外扩张,曾刚则表示,目前的环境对中资银行海外发展整体来看还是有利的,金融危机为中资银行的海外合并或收购创造了机会。但是海外发展不但涉及大量资金,还有文化整合、政策风险等因素,收购的成本很高。目前国内银行的海外扩张很谨慎,在欧美市场没有明确的竞争优势,因此多数还是集中在和中国经济往来密切的地区。
《说明》称,“双方支持引入一个杠杆率标准作为巴塞尔协议基于风险的框架的补充措施。”
郭田勇表示,“杠杆率是资本充足率之外的一个补充。金融危机发生后,金融业认识到资本充足率并不能完全反应风险。杠杆率是指银行总资产和资本金的匹配状况,是对资本充足率的一个重要补充。”
曾刚认为,杠杆率是为了使银行更全面的规避风险。此次只是中美双方在附属各自监管的改进方向,去符合国际监管潮流。对银行来说,国内政策落地还有很长的时间。
美承诺一视同仁 中资银行出海仍需谨慎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