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开启禅选修:你是镶嵌喜悦音符的安静


开启家园学习会-上海站第一次活动(木易小贝等上海站家人的整理)

  

关于《开启的世界》:

 

开启的世界,不是开启了世界。这个世界一直是那样,用的英文是enlightened,是一种状态。one enlightened world, 这句话的核心是One,为何是one 而不是the?因为这里只有一个一,合一。当你已经和世界是“一”时,你就会知道"修行、开悟"是一个多么大的妄念了。

 

关于开启与当下:

 

我看着你,只是问候你那里的我,而你也能看到我这里的你。只要静静看着,就有一种连接,就像一个婴儿看着自己的手,然后周围的世界,就都在心里面。就在,一个一。不是超能,不是,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有这样的能力,那种全然的看,这个世界。跟你有关系的是什么?不是判断,什么时候问问你自己,你的心,到底想要什么?没有在我们这个世界之上之外还有一个世界,都是一,都是一样的。

 

修行的道路没有捷径,但有很多陷阱。如何判断这些陷阱?不是用脑,要用心。如果到达那里的是越来越不安的,那么你该想一想,因为,你的目的不就是成为他吗?

 

开悟不开悟,都没有当下你的幸福圆满重要。重要的就是当下的事,而不是未来的事情,包括“未来开悟”,“未来成佛”这不重要。这一刻开悟,不代表下一刻开悟,人生就在这一分,这一秒,这一生灭,有了,没了,又有了,又没了,不管怎样,全然在这里,不折腾。

体验,让你的闪光时刻越来越多,像珍珠一样一颗接一颗,等你到老,你会觉得,这一生,还是有很多珍珠挂在脖子上,很漂亮,这是你想要的。什么特异功能、潜能、能量开发,那不是真正的目的,那没有幸福的珍珠重要,不要走的太远,忘了为什么而出发。你是为了当下每一个珍珠而来,不要让你的珍珠上蒙了灰尘。

 

活在当下,和这个世界全然的在一起,看到的,听到的,觉察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念头,都在一起。你不是你的身体,你也不是你的念头,你是看着念头缓缓流过的站在岸上的那个眼睛。不管河水是什么颜色,脏还是不脏,反正那个河水也不是全部的你,你是那个陆地,你是那个岸。此岸彼岸,底部都是相连的,所以省省吧,不折腾。不要去判断这个修行法门好,那个修行法门不好,这个灵修书好,那个灵修书不好。要真的想依赖,也简单,找最古老的,经过亿万条生命检验过的,如佛,如道,如基督,至少这是为你的生命负责,你说呢?关键是你有没有真信。而不是你觉得这个我很服,我非常信,“非常信”等于不信,你会说“非常信自己是人”吗?当你说我非常信自己是人,你说这是信还是不信?所以当你不说,甚至不会去想,你就是了。

 

每一个经历的当下都是最好的选择。当下发生的每件事情都是“好事情”,这个好,没有反义词,不是好坏的好。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里的好也不是好坏的好。此处的好,只是那个良好,那种不可言语的存在的那种喜悦状态。每个人生命经历的事情都是最好的安排,没有次好的安排,这个好没有反义词。

 

说这些话,重要的不是这些话,而是这些话的背景,一个词,重要是两个字中间的那个停顿,安然,不只是安静,足够宁静。足够宁静时,你可以该蹦就蹦,该跳就跳,但别人能感觉到你身上的静。一段音乐,之所以能被听到,不仅仅是因为那些音符跳出来,而是音符跳出来之间那个没有音乐的地方。

心之所系,既是我心。开悟本身就是为了快乐一生,那何不先快乐一生,那开悟不开悟还重要吗?如果特别想开悟,丢不掉这个念头,那就去享受自己特别想开悟的这个执着的念头。

你或许会问:那么享受什么都可以吗?有几个规则的:其中一个你不能杀人,也不能自杀,因为你不属于你,每个人都属于全世界,呵呵。

当你总是想享受悲伤时,那是你想享受悲伤的那个念头在享受,不是你在享受,但你要享受你的念头的享受,而不仅仅是作为念头去享受那个悲伤。你看着自己去享受,看着自己多好玩,享受那个身体的享受,享受你的情绪的享受,但你知道你不是你的身体,也不是你的情绪。你是那个背景,喜悦的背景。

 

开启的人永远都是自己。佛经上说的很清楚:自皈依才是佛。这里的佛,是已经是众生的佛,而不是你那个“自我”。佛不是宗教,道也不是宗教,是大智慧,不管信仰什么,带着爱,劳守当下,安然活在当下,足矣。爱就是允许一切如其所是,然后去感觉,去享受。

 

那是个时时新、日日新的过程,所谓开悟,只是要你确定你的念头到了一个位置之后,明白了一切,关键是明确了自己什么也不是,回去就很难了。注意我这里说“到达那里”,本身又是一个比喻。那里,一直在你那里。没办法去到,你怎么能去到一个你此刻站着的地方呢?

 

 

关于放松:

 

紧张的反义词是什么?是放松?紧张是放松的反义词,但倒过来,放松却不是紧张的反义词。如同至善幸福,没有反义词。快乐-痛苦,但至善幸福,或者喜悦是一元,不二。在中文里,一的反义词不是二,二的反义词也不是一,但我们常说不二,就是一。但这个一不是那个一,而只是如是的存在。没有所是其好或所是其坏,只是存在。存在本身就是喜悦的、放松的。

 

关于自我:

 

你的自我也是你的非常小的一部分,但是不可或缺。没有这个自我,没有这个身体,你哪里有修行的载体?自我是空不掉的,至少不是你们认为的那个空。空是个名词,如“空即是色”里,空显然不是动词。是一种状态,一种如是的存在。例如关于小聪明,我有小聪明,我享受我的小聪明但我不去判断它,我不会觉得自己这样好还是不好……这就是空,这就是最大的空。你的宁静,谁判断做到,判断做不到的又是什么?是念头,还是真正的你。当你总是有念头的存在,你可以不只是这个念头,你是整个,你是无边的。包括那个小我,所谓的那个小我。有了小我,你可以吃到好吃的菜,能和朋友一起聊天, 如果这个身体都没了,拿什么来享受这一刻呢?要爱它,爱它如其所是。要爱这个世界,所谓所是,就是如来,如其所是,如其最初,它一直都是很美好的。没有人发明或开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一直是开着的,等待你开启眼睛。眼睛擦亮。为什么眼睛需要擦亮?其实你出生的时候,眼睛一直是亮的。只是后来太多的灰尘布满了你的眼睛,所以你想要擦亮。其实我跟你们说一个秘密,你不擦,就亮了,他本来就是亮的,因为你没有地方可擦。

放下它,放下那些擦的念头。

 

关于修行:

 

停止念头的修行,是行不通的。为什么?因为“停止念头”本身就是个念头,而停止念头之后判断是否停止又是一个念头。放下,不是弃绝,当然不是停止念头,而是心无所住。没有此前此后,如果你此时不闻道,当下不明白,没有什么未来。在思想这个壶里,如何能放下一个无边的大海?思想就是那个壶,你想体验至善真相的就是大海。

讲一个笑话:从前,亚里士多德在海边散步,海边一个智者跟亚里士多德见面的人,拿了个破瓦罐,从海里舀水往沙滩的一个洞里浇。亚里士多德问“你在干嘛?”“我想把大海装进这个洞里。”亚里士多德说“你疯了?你怎么可能把大海装进这个洞里?”“装不进?哦,那请问亚里士多德先生,你分门别类了那么多物理化学,而且你要倡导人们幸福,获得那个至大无比的真理?你的思想真的能装进那个至大的真理吗?”亚里士多德被一问愣在那里,这个人扭头哈哈哈的走了。

 

很多人觉得修行是自己的事,总是在说一句话,我先把这个我修好,然后才能帮助你、渡众生。其实不知道渡己渡人是一回事。所谓“一念觉,众生是佛,一念觉,我即是佛,”这里没有先后的两念,只有一念,这两件事是同时发生的,不可能先发生一个,为什么?

如果这整个大楼就是你大的自己。你只在你的那个房间里这粉刷粉刷,那粉刷粉刷,去享受这个空间里的好,你怎么才能成为整个楼?修行的目的,终点是什么?就是不要只在你小小的一间房子里啊,把自己修好。这个自己是哪个?房间还是大楼?你需要出这个房间四处看一看,当然这个房间一直在这里,不需要把这个房间捣毁。这个房间里有一个小宠物狗一直在叫,“主人啊,不要抛弃我,你要出去了,我就孤单了。”于是你犹豫了,有两种人,第一种人:既然你不想让我走,那我就抱着你,在这个屋里呆着吧。还有另外一种人:指着这个小狗说,就是你害了我,你害我出不了屋子。这两种情况下,这个主人感觉都只会越来越糟糕。

第一种情况,会培养出自以为是的习性;很容易自我膨胀,第二种,会培养出一个特别想抛弃掉的自己,会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会觉得别人怎么就那么好,自己怎么就那么差。

其实你要做的是,抱着这只可爱的小狗,一起出去玩,去看看其他的房间,看看那里有什么需要你去做的,去做就是,因为整个楼都是你,你做什么都可以,只要是为了让大家在一起,相爱就行。

修行,不是一个人自我的事。那些只想着自己修行的人,要知道修行最终的目的,无非是修成和世界天人合一,所谓的天人合一,就是你要明白你是整个大楼,你要是这个大楼,你在那个小房间里呆一辈子,能行吗?如果你只在自己的那个小气泡里去修,根本没把自己当成那个大我,那么,修多久也不能成功。所以,自渡渡人,是一件事情。一念觉我是佛,一念觉众生是佛,这里只有一念。这一念里,众生是佛了,佛就是我了,我就是众生。这个我里有我也有你,也有他。

当你和世界所有人在一起,我是你,你是我,这个世界自然美好。这才是一辈子的大修行,与世界一体的修行,需要很多人,真正的修行,其实是度人度己。什么叫度人度己?这是个同时发生的词汇“度别人才能度自己”你可以理解这是一个连动词汇,先后的关系,但是这其实是一个同步发生的词汇,因为“己”里面本来就有“人”有别人,别人就是自己。

所以这是个大工程。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当你明白一件事情,不要急着说出来,说出来就错了。那是你游泳的心得,别人不会游泳,在那里看,只能看,因为你替代不了任何人。永远不要有那种执念想去帮助别人,渡别人,你只是那里存在着,就是对别人最大的支持。真想帮助别人,就给别人游泳的机会,而不只是告诉别人自己游泳有多好。

 

佛渡有缘人。有人来撞钟了你就响给他听,当你在楼里转时,别的屋子门打开邀请你,你才进去,别的屋子门合着你不要去,庄子说过,不要对井底之蛙讲浩瀚东海里的事情,永远不要做这种傻事,不如把时间用在去找那些真的想去东海的人。要学学庄子。

 

 

关于智慧、能量:

 

很多人说当下的力量,你的目的是展示给别人力量,还是让别人感觉到你有力量,这其实是两码事。一个有意思的是,在修行这条路上,凡是老师,这两码事一般不会同步发生。还有第三个事情,是就是是,看只是看。有一个人跑到开悟者那里说我就要死了,只有这一下午两三个小时的机会,你能不能把所有的智慧凝结成一句话告诉我?于是开悟者就只说了一句话“看,只是看。”这个求道的人就坐在路边,等待死亡,在那边悟这几个字。这几个字实在太棒了,它说出了一切的一切,说出来了没有说出来的一切。这是一个直指人心的小故事。“看只是看”这句话其实是有五个字,那个字,已经说出来了,就是看你悟了。这不是故弄玄虚。说出来你的感悟不如自己悟出来,因为你下次到了这个境界,你就会判断,而一判断,你就又从这个境界出来了。

 

至于潜力的开发,你说你要有神通,希望能量很强大,倒是有一个最大能量的地方,你要到达这个地方,就必须要过一个桥,这个桥就是什么都不能有期待,才能到达桥对面。这是唯一的一条道路,如果你想效率加倍达到最大的话。就是不能想效率加倍。

但是有个风险,这是个立交桥,它不止一个出口,有可能转向另外的地方。修行路上没有捷径,但却有陷阱,神通?记住了:没有意义。神通没有任何意义。你是那个每时每刻完全存在的幸福时,是幸福重要呢?还是神通重要呢?或许你会说神通重要,因为显得我和别人不一样。其实那将是更大的执着,那会害了你。很多大师就这样害了自己,也害了身边的弟子。没必要。幸福都归你了,还要什么呢?别走得太远忘了为什么出发。

 

而能量,根本不是来自你自己,你又如何追求呢?我只是个管道。没有一件事情属于我,包括我写的字,说的话。智慧不属于我,我属于智慧。智慧是竹林深处肥沃的黑土,我只是长在那的一根竹管而已,只是我这根竹管足够安静,所以风儿通过我,吹响了一些气孔,你才能听到一些音乐。如果我认为这些智慧就是属于我的,属于我这个人的,我的笛子立刻就会鸦雀无声了。

记住了:“我的智慧”,这句话是错的。

智慧通过我,所以你看到的不是我,是里面的那个音乐,那个天籁。它愿意怎么吹就怎么吹,我只是在这里不动。当我足够安静,它就会找到我,通过我,到达你那里,我是一只通风的管子,人本来就是管子,吃了喝了要上厕所,你说是不是管子?

当然,呵呵,智慧不是通过这样的管子,它是通过你的全身心,通过你身心之外的地方,通过这个房间,通过面前的食物,经过你而已。如果我认为那是我的智慧,那一刻,就会停止吹奏,你就会看到一节打了一些气孔的竹子而已,而不是笛子。因为我不够安静,这里说的安静不是不说话,不是打坐不动,呵呵,那是形式,心静不静,自己知道。

首先智慧不属于我,如果有一刻你能放下自我,你也可以。不是扔掉,放下不是断绝自我,呵呵,只是放下,智慧也会通过你,你就会很幸福,很安然,很享受每一秒。很宁静,但你依然可以想蹦迪就蹦迪,想快活就快活,甚至想生气就生气,但你的底层是宁静的。

生命是背景音乐中的休止符,是一个安静,你是那个喜悦的音符。有了音符和休止符,音乐才真正出现。

 

 

关于网络开启课程:

 

1、问:课程觉得吃力,交完作业后总觉得别人写的很好,自己写的那么不好。

答:修到最后修的就是分别心。这,是不是就是分别心?

问:道理都很清楚,但真正在修的时候,感觉特别困难。

答:试着坐在原地,把脚抬起来搬一下凳子,试一试。年复一年,每一年都这么试过去,要试到什么时候?既然知道搬不起来,为什么老去搬呢?

 你68岁了是吗?你的机缘很好,你知道这件事情多么重要,所以有了这样的机会,别光脑袋知道,要身体也知道,要体验。

 

2、当你彻底放松,你才能跟得上。当你彻底放松下你的一匹马了,你的十匹马里才会有别的马跟着一起走。一匹马怎样也跟不上十匹马,只有当你这匹马不用力,其他的马才能踩着这个步点跟着一起,在三四匹马的时候你才有可能跟的上,其实你又何必要跟上呢?

上完课成为你自己不行就行了?

如果你不享受这个过程,可以肯定你已经走错路了。这里错,不是糟糕错误,而是该收到的信息你已经错过了。当你怕错过,你已经在错过。那只是让大家学会如何放松。放松才会心静,心静才会创造。让自己帮助自己,这是心灵导师的一种状态,如果想成为心灵导师,永远不要用力,你只是宁静,让他在这里看到的是他自己。如果他傲慢,在你这里看到的也是傲慢,如果他亲和,在你这里看到的也是亲和。成为这样的一个人,你会发现你非常省力,因为所有撞过来的钟声,都会回响给那个撞钟的人,好的状态就是成为那口钟。

不撞不响,别人来撞就响给他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