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12连跳:中国社会各界“黑锅”的重量
富士康的第十二跳还是发生了。于是所有人的眼光更加严厉地看向富士康,看向中国的企业界,看向工资和管理制度,以及“加强防范、改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加强心理干预(摘自深圳市政府秘书长李平在发布会上的发言)”。
但是, 我从第1跳到第11跳一直看过来,直到5月26日的第12跳,几乎所有人们能够考虑到的措施,大家都在讨论了,所有能够向企业管理问责的措词,都在网络上出现了。有的无知地批评富士康在赚血汗钱(http://www.chinavalue.net/Blog/369785.aspx),有的一脸严肃地批评“个体在大规模制造体制及环境下的情绪失调”( http://www.chinavalue.net/Blog/370188.aspx),有的却借机显示自己的专业知识,又是“营销”( http://www.chinavalue.net/Blog/370172.aspx),又是“内部管理”,还大谈“心理学认知机制”( http://www.chinavalue.net/Blog/369385.aspx),或者一连串地抛售各种“效应”( http://www.chinavalue.net/NewsDig/NewsDig.aspx?DigId=58963), 有的甚至正二八经地批评起政府“希望当局能够清晰的意识到这样的社会问题绝不会那么轻意的消失,它只会以更加多样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我想这些事件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更关系 到你们的执政能力能及人民对你们的信任问题.(http://www.chinavalue.net/Media/Article.aspx?ArticleId=59443)”··· ···
问题是,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认真地接触到这类社会现象的根本的症结所在。我只看到一篇里简单地提到了这个词:教育,但是他的思考重点很显然也并不在这点上。(http://www.chinavalue.net/NewsDig/NewsDig.aspx?DigId=59000)。因此证明我们大家还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根本,并把他们抓到前台来。而到现在为止,这些事件的真正的凶手也还没有出来说过一句话,哪怕是针对性地对自己的一点反思。
如此,我们如何去防止未来的更多的“跳”,如何去帮助更多的“富士康”,最终,如何去挽救那些还没有跳的生命?以及如何去营造一个真正合理的未来?对此,我只感觉到一点: 悲哀!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些事件中的受难者的的一个共同特征:
“●2010年5月25日,男工李海(19岁)清晨坠楼,死亡。
●2010年5月21日,男工南钢(21岁)从楼顶跳下,死亡。
●2010年5月14日,梁超(21岁)从楼顶跳下,死亡。
●2010年5月11日,祝晨明(24岁)从租住房屋的楼顶跳下,死亡。
●2010年5月6日,卢新(24岁)从阳台纵身跳下,死亡。
●2010年4月7日,观澜樟阁村,富士康男员工(22岁)跳楼,死亡。
●2010年4月7日,观澜厂区外宿舍,宁姓女员工(18岁)跳楼,死亡。
●2010年4月6日,观澜C8栋宿舍女工饶淑琴(18岁)坠楼,在医院治疗中。
●2010年3月29日,龙华厂区,一男性员工(23岁)从宿舍楼上坠下,死亡。
●2010年3月17日,富士康龙华园区,新进女员工田玉从3楼宿舍跳下,跌落在一楼受伤。
●2010年1月23日,凌晨4时许,富士康员工马向前(19岁)坠楼,死亡。”
从这些年龄,我们可以看出的一点是,最大的,24岁,也只是86年以后的孩子。都是才刚刚成人的人。也就是说,他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刚刚离开学校和家庭,进入社会,或者进入社会不久。刚刚开始自己的独立的人生之路。然而,面对困难和压力,他们选择的不是克服和奋斗,而是结束自己的宝贵的生命。为什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会产生如此集中的漠视生命的行为呢?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发出一个信号: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生命非常重要。或者说,和生命相比较,来自于生活和心理的压力对他们来说更可怕。
这里,我们不禁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此不堪一击?
如果我们的学者们能对这个问题做一个调查,你们就会发现一个令人诧异的问题:这些孩子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心理承受能力可言。
可为什么他们会毫无心理承受能力呢?原因在于,在他们进入社会,开始去承受生活和心理的压力之前,他们可以说完全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心理压力(请留意,我这里说的是“真正的”,意思是,他们肯定有在书上或者其他地方看到过或听说过心理压力或者生存压力“这种东西”,比如老师在课堂上的“谆谆教晦”等,但是那些都只是别人的故事,他们自己从来没有亲身经历过,哪怕是“实战演练类型的”,更别说真正的社会磨练了),这正是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此不堪一击的真正原因。
随着我们国家义务教育的普及,我们85后的孩子们,基本都是受到过至少初中或以上教育的,为什么他们竟然“完全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心理压力”?这就涉及到了我们现行教育体制的一个严重弊端: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在我们的教育过程里,没有一个具体到专门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跟踪和身心培养的机制。(这里,我们还不是过分地去要求要一个“有效的心理培养机制”。就是如此,已经有某些学者和许多的对正确的教育方法缺乏了解的人群,在宣扬这个说法:“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水平还不足以建立一个完善的学生心理培养机制,因为我们现在的师资和社会财力都不足以支持,我们现在连去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上学”还是一个困难”。——我本人知道这完全是无稽之谈,50年后的后人们更会把这个笑话当成外行办教育的经典案例。不过现在我们暂时没有必要对它费太多的口舌。)
这里,我们不仅要问的是,为什么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在我们的教育过程里,没有一个具体到专门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跟踪和身心培养的机制呢?
于是,这里,我们接触到了“富士康现象”这类问题的根源:我们现行教育理念的错误和教育体制的落后。
简单说,
首先,教育理念的错误。
正如我之前在我的《中国的教育——一只肥沃的草地上迷失的羔羊》一文中已经说明过的,教育,被称之为“教书育人”, 而教育的真正的目的是什么?是育人,而不是教书。教书只是育人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可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大家能看到的是什么,是教书,而不是育人。这正是我们教育理念错误的地方。于是,我们发现,我们的中考和高考,就变成了中学教育的唯一目的和终极目的。而文凭,就变成了我们的高等教育批发的产品。
而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为社会服务。为社会的什么服务?民生。民生的根本是什么? 经济。经济的需求是什么?教育为社会输送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什么叫高素质?具有健康的心理和面对压力的基本心理承受能力,这就是其中的条件之一。
其次,教育体制的落后。
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如果大家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绝对不是一个建国之后才出现的新鲜事物。早在汉唐我们已经有了它的基本框架。总的来说,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沿用历史的名称,就叫“科举考试”制度。国人可以不承认,但是口头的理由改变不了这个事实: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与过去的科举的唯一区别在于:我们增加了更多的科目;同时,我们扩大了状元、探花和榜眼的数量。仅此而已。难怪刚刚去世的钱学森先生在病榻之上会向国家领导人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而数学大师丘成桐对中国大学教育会如此说:“中国高校的学术风气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时候,否则中国科学的发展将至少退后20年。许多老师只懂讨论第三流的问题,学生不会钻研出第一流的学问。以目前中国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以上两则引自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读者》第2005年第24期第43页)
只注重教书,当然一个中考、一个高考,和一纸文凭,足以表明“教书”的效果了。分数是当然的教书的标准。但是,如果谈到育人,恐怕,在“富士康现象”中,我们才能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交了一份什么样的答卷!
最后,我们必须明确地指出,“富士康现象”一定不是富士康才有的单独现象。只不过因为富士康在集中使用着30万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因此问题在它的厂区内的表现才如此突出。严格说,“富士康现象”真正反映出的,是我们的社会正在为我们的教育背着一口多沉重的“黑锅”。
是的,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针对已经在富士康集中体现出来的这个问题,我们大家讨论和要求一个立即的、有效的挽救措施,这是必要的。不能因为自己不是源头,就可以放手不管。但是,如果不有效地根除源头,任由这样的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如潮水班地一波接一波地涌入社会,请问,社会能够防堵多久?今天是富士康,明天是李士康,后天是张士康,何时是一个头?而且,有谁能肯定,今天的富士康遇到的难题,并没有以相同的或者另外一个稍微缓和一些的形式,正在其他的公司或者机构里上演着呢?难道一定要等到防堵无效,决堤泛滥成灾了,大家才一窝蜂地把教育抓出来痛扁,还有用吗?
我自己是1990年的被高考迫害者。而从1989年起,我就反对高考,但是反对肯定是无效的。2006年起。我希望取消高考,并强烈倡议。相关的文章我还电邮给过国家发改委,之后看到范谊代表关于废除高考的提议,也一直支持。2009年,我的晚生许久的孩子终于出世了。现在我又面临这一个老问题:我自己所承受的“高考”之痛,难道等我的孩子17-18岁后,还必须任由他也去“被承受”吗?这是一个非常的痛苦!
我看到,社会上许多有点收入能力的人,都把自己的孩子设法往国外送。在资讯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什么我们只有把自己的孩子和财富一起送到国外,才能完成一个我们希望的教育呢?难道国外的教育机构能做到的,中国人做不到吗?不要忘了,在美国,有这样的说法:美国人的钱,在犹太人的口袋里,而美国人的知识,在华人的脑袋里!更何况,国外的教育机构,并不都是好的。我们从最近发生的一些国外教育机构倒闭的现象已经看到,它们当中许多看中的,其实不是教育与货币的等价交换,而纯粹只是对中国孩子带去的丰厚财富的饥渴!
教育,与医疗和工商业一起,组成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的三大块。而我们现在,由于只忙着打分数和批发文凭,却把教育高端市场这块最大的蛋羔拱手送给西方,而我们的教育管理者们,由于他们是真的对教育外行,一边忙着给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不断地换脸谱、涂口红,以便一年一次的将它推出前台去收钱,一边对不能承受其痛的企业和社会说,你们要搞好心理辅导,现在孩子在你们那里,教育是你们的事!不能只知道赚“血汗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痛吾痛,可知人之痛????
一个教育体制的整改,完整的需要16年。中国的外行管教育的现状,再不动作,恐怕难有遮掩的理由了!企业和社会的无知,不会总持续下去的。只要是黑锅,人就不会傻到总一直背着!
唐黔
2010053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