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关注《三国》?


我们为什么关注《三国》?    

 

     今天,我们以三个整版的篇幅报道正在热播的新版电视剧《三国》。如此巨大的空间,关注不言而喻。
     我们关注《三国》,不是因为这部戏拍得有多么精致完美,多么让人高山仰止。事实上,在浩如烟海的网络评论里,热心的观众从宏观到微观,从场景到台词,从价值观到人物塑造,都指出了方方面面的不足和缺陷。比如又不是拍《潜伏》,关羽的眼睛咋就那么小呢;比如又不是演二人转,貂蝉怎么就活脱脱一副村姑状;比如董卓,乍见貂蝉,虽然之前已有所铺垫,通过王允、吕布的嘴说“相国好色”,但荧屏上的董卓分明吞下了一口馋涎,而且还伴随着喉结的蠕动发出“咕嘟”的声音。如此脸谱化的形象塑造,大抵是为了凸显董卓作为一个坏人的“丑陋的嘴脸”。可是,编剧似乎忘了,在身死之前,人家可是手握重兵、威仪棣棣,怎么就成了一个漫画式人物?这一脸谱化、卡通化的处理方式固然增添了几抹喜剧色彩,却消解了电视剧《三国》成为宏大史诗的可能性,而这,正是剧组主创所孜孜以求和自我期许的。
     我们关注《三国》,首先是因为作为大众媒体,反映的理当是大众的心声和诉求。无论新《三国》将来在电视剧历史上占有什么样的位置、能打多少分,至少在当时当下,它吸引了许许多多的观众,为此,把更多的细节和评议传递给更多的读者,是大众媒体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关注新《三国》,还因为它所涉及的,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尽管史实与演义不尽吻合,但那个烽火连天、战乱频仍的年代,确是一段悲惨与幸福共存,激情与忧伤俱在的岁月。三国时代,既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人间惨状,也有煮酒论英雄、横槊赋诗、赤壁鏖兵的豪气干云。兵法韬略,曲尽其妙;文臣武将,尽得风流。虽然,英雄淘尽,是非成败转头空,但那些千百年前的人和事,迄今栩栩如生,激荡人心。
     关注《三国》,还因为一部通俗小说《三国演义》深入人心,更对以后的中国小说创作及民间文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作为文学叙事的《三国演义》和作为历史叙事的《三国志》,因为士人心态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不可否认,“三国”故事更多地因《三国演义》而不朽。
     所以,无论《三国》拍得有多雷人,有多少败笔,但因了“三国”这个关键词的时代意义及文化影响,注定和它有关的影视作品都会成为焦点,任人评说,旧版如此,新版亦如此。

链接:羊城晚报《三国》专题

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0-05/08/node_41.htm

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0-05/08/node_42.htm

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0-05/08/node_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