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之殇


随笔:     

                                         文学之殇

      许金广

       感动,有许久没有读到让人感动的作品了。社会某些方面的确有了进步与发展,但是文学好像走进了低谷,或者说是某种程度上的倒退,所以感动离我们越来越远。

         文学是什么?文学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符号;文学是文化种类中最具艺术魅力的一种形式;文学是世间最美妙的一种语言。文学在很多人心里是神圣的,是一片净土。但是现在这个阶段的文学则沦落为某些人谄媚的手段或赚钱的工具。

         没有统计过当今社会每天能诞生多少作品?更不知道出版社一天会出版多少文学类书刊?至于网络上一天发表的文章更是多得惊人。这好像是一个文学极其繁荣的年代,各种形式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细细研读与思考却发现精品文章极为鲜见,粗制滥造倒是一种普遍现象。文字垃圾成为一种社会诟病,作品苍白晦涩是文学通病,文坛相互吹捧与媒体热炒之风倒是颇为盛行。有些作家是未见其作品却早就先声夺人,还有一些作家的无畏、无知、无德更是成为文学与社会的一大公害。

文化误人之害尤甚!

当代文学非常物质,作家的功利心很强,所以多产丰产作品的现象也让人见怪不怪。谁都知道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老先生一生仅著书一部,尚未全部完成,逝后借他人之手最终诞生出这一千古名著。曹老先生一生贫困潦倒,没听说因写书而获得什么物质上的收益。据说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一生虽然作品多产,生前却也是债台高筑、衣食堪忧,直到死后数年其作品才广为人们知晓。

文学中作者因其作品而伟大,并非作品因作者而著名,但是当今的作家大都属于后者。

一部不朽的作品是被赋予了生命,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甚至是千秋万代都活在读者心中,从诗经到屈原的《离骚》,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从曹雪芹的《红楼梦》到鲁迅先生的《彷徨》《呐喊》,五四运动文化大变革把文学推上一个高潮,具有艺术生命力的作品为数不少。人们总会记的那些名篇佳句,并为之感动,之后的许多年鲜有精品再现。真不知道当代那些所谓的作家因何能“著名”?又何以为傲?

良知,文学之源为冰清玉洁的山泉水,用良知之水才能洗污涤垢。为势利而作、因颂德而写非良知作家之为。自古名篇佳作多具有批判现实、揭露时弊、警示世人之功,如良药入口之苦。象燃烧的蜡烛点亮自己,让光明驱散黑暗。

文学大家的作品是一盏明灯,它跳跃着人性、责任、良知的光芒。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典范,他把文学创作视为挑战黑暗的武器,每一篇作品都是吹响战斗的号角,在他那里看不到一丝歌功颂德卑微的痕迹。没有什么比充满忧患意识的作家及其作品更为高尚的,这才是整个文化真正的精髓所在。

我真的很嘲笑那些自以为是的作家,他们是什么?充其量是一群把文字堆砌起来当做商品叫卖的小贩而已。还有那些披上了学术外衣的所谓学者们,倒像旧时行走江湖的测字先生,玄虚神秘得令人肃然起敬。古人云开卷有益,阅读可以修身养性,同样阅读也是追求先进、文明、进步的一种方式,然而阅读那些庸俗、浅薄、无聊的作品无异于浪费时间。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让人深思,尤其是让那些作家们汗颜,话的原意是“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图财害命。”可是有多少作家能够坚守住这个道德底线?

文学之殇在于文字的泛滥与责任感的缺失。缺乏忧患意识和危机感是作家这个群体最大的伤病,赞美的语言过多,成为大文化环境的一种污染。世界的确需要赞美的声音,但是同时更需要有些尖锐的声音在耳边震响。作家最应该具有社会道德责任感,思考与发现才是这个职业应有的特点。

回望、凝思、剖析、怀疑、参悟……,这是我能想到的一种拯救。或许当今文学真的需要反省,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再正常不过。缺乏人性关怀;社会责任;文化认同;深度思考与追问良知的文学还在怨天尤人,这难道不是一种羞耻吗?

每个时期总有那么一部分所谓的作家毁掉那一代人中的一批人,让这些人变得浅薄、无知、没有思想。文化瘟疫流行的时候全社会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伤害,一个文化个性得不到张扬的时代的确是一种悲哀,人类文明进程中又少了许多光辉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