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南海工厂不要学富士康


      本田南海工厂不要学富士康

      如果不是媒体介入,真不敢相信在中国品牌认知度极高的国产本田雅阁和CR-V的变速箱供应商——本田(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竟是一家无良外资企业! 

      在这起延续了将近两周的劳资纠纷中,无论从哪个层面讲,当事企业的所作所为都触犯了当今社会舆论所能容忍的底线:该公司的变速箱工厂位于广东南海,员工平均月薪1500元,低于当地制造业欧美港资企业2000元的平均水平;员工温和罢工(只是在厂区内的操场集会)要求加薪,两名“挑头者”立即被资方辞退并拒付任何补偿,随后,所有员工都收到了一份《承诺书》,被要求“绝不领导、组织、参与怠工、停工、‘罢工’”。 

      如果说只是工资低的问题,那是中国劳动力不值钱,我们认了,当事员工并无更高奢望,只是谦卑的希望将月薪提高到2000-2500元,但是厂方的第一反应是“杀一儆百”,激化矛盾,这是令媒体和公众舆论最不能接受的。 

      本田南海工厂的愚蠢在于,它无视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在处理罢工这个极为敏感的问题上,根本就没有看到,在最近一二年国内多发的劳资纠纷中,如重庆、三亚、甘肃的出租车罢运,具有和谐社会意识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地方领导人是怎么处理这些问题的。上述《承诺书》中的用词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它们会勾起人们不快的联想,80后、90后的网友言辞激烈,虽有失理性,但也传递出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劳资纠纷是普遍而多发的,关键是如何处理。据某位资深行业人士分析,在国内汽车行业,欧美合资企业的薪酬水平普遍好于日系合资企业,可能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欧美企业比较重视员工权益,这可能与其比较深厚的工会文化有关;二是日系企业过分追求成本控制,这在零部件企业非常突出;三是东亚地区有“血汗工厂”的传统,日本、韩国、中国台湾都不乏这样的记录,只是今天它们之中的个别企业将其搬到了中国。 

      此次本田南海工厂可以说是让整个日本企业蒙羞。比较而言,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其在中国外资领域的人权记录还是不错的,——很多日资企业都是当地的优秀企业公民,而“血汗工厂”更多的是与个别韩国和台湾企业相关联,富士康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不过,记者认为,本田南海工厂的劳资纠纷更具另面启迪意义: 

      第一,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劳动力虽然总体依旧廉价,但他们打工已不再是单纯为了温饱,而是更看重个人发展,更看重个人尊严,这其中就包括了要求加薪这样起码的权利主张。 

      第二,本田南海工厂的工人能罢工,其他外资企业就能效仿。报载,北京现代的一家零部件厂商就遇到了类似的麻烦,但其资方反应迅速,一周之内就答应加薪50%,并给出最终解决问题的时间表。结果不到10天事态就平息了。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外资 “血汗工厂”的存在,与国内不健全的法治环境、政府不作为或作为不到位、官办工会不能与时俱进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是:其一,在我们的立法者和执法者的心目中,农民工的生命价值几何?富士康之所以半年就上演“12连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初某媒体因曝光其“血汗工厂”被郭台铭起诉,属地法院在未经深入调查的情况下,就应原告要求冻结了被告记者财产。郭台铭得逞,直接后果就是今日一个个年轻生命的陨落。其二,我们的地方政府吸引外资没错,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有效监管,最大限度的保护劳动者权益。这既是一个行政水平的问题,更是一个意识问题——在新《劳动法》出台之后,竟有那么多的“砖家”认为其“不符国情”,“太超前了”,试问,如果我们的这些“砖家”有子女在富士康这样的“血汗工厂”里打工,你们还会持这种观点吗?须知,这样的观点直接会影响到地方政府的相关决策。其三,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历史形成的官办工会如何改革和作为才能真正代表工人利益?